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203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707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81.
本文介绍用随机振动方法进行的二滩重力拱坝试验研究结果,并与多点稳态正弦激振试验及ADAP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对二滩拱坝的振动特性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82.
983.
采用对数泛克立格法对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分散流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缩小了异常范围,突出了异常浓集中心.由于方法考虑到了数据整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使异常所处部位更接近矿体的实际位置,为地质找矿优选靶区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增强了矿业开发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84.
985.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一般被认为理解得较为透彻了。碳、氢、氧和其它基本元素,在化学上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最初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进行的。次级代谢在有机体内和各有机体间进行碳循环。且最终通过呼吸过程作为CO_2被释放回到环境中去。但是我们对这一循环的理解是在这样一个假设下所确定的,即碳的最初无机形式(在大气中的CO_2)是相对恒定的。由于大气碳浓度不断增长,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重新估价对碳循环的理解。植物、动物和分解者对碳供应水平加倍后其反应会如何?生物生产力将加速吗?植物生产力的增加是否会以可预测百分速率来积累,而使当地作物增加呢?或者说,当CO_2可利用性加倍后,是否可能在所有营养水平上的代谢活性均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立地产物无止尽增加呢?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对植物因二氧化碳增加后,生理和生长反应的证据给予回顾和评论,可以肯定:倘若在生理学和生态学各种机制上尚未作进一步理解和研究之前,要对未来生态系统因大气CO_2浓度增加后的反应,作出精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86.
987.
2005年6月湖南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NCEP分析资料和实测资料,对2005年6月初湖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暴雨区位于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强迫的次级环流上升支中,其南北两侧为非地转下沉气流,下沉气流的补偿有利于暴雨系统的维持。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对6小时暴雨落区预报有指示意义。暴雨区位于700hPa湿位涡和850hPa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附近偏暖湿气流一侧。低层暖湿平流和强上升运动致使低层湿空气辐合补偿、热量上传,利于高层辐散增强,抽吸作用加强低空辐合,促使暴雨发展。  相似文献   
988.
The Neoproterozoic Era includes some of the most largest ice age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The exact number of glaciations is unknown, though there were at least two events of global glaciation. Neoproterozoic glacial deposits in the Kuruktag Mountain, Xinjiang, western China have proven that there had occurred three discrete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Diamictite units occurred in the Bayisi, Tereeken, and Hankalchough formations, carbonate units were recognized among the diamictites and immediately overlied the Bayisi, Tereeken and Hankalchough diamictites. Carbonates at the top of the Bayisi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lo-sility stones with negati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4.10‰ to -8.17‰ (PDB), comparable to the Sturtian cap carbonates that overlie the Sturtian glacial deposits from other Neoproterozoic sequences. Carbonates overlying the Tereeken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inkish cap dolostones (ca. 10 m thick) with negati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2.58‰ to -4.77‰ (PDB), comparable to the Marinoan cap carbonates. The cap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epee-like structures, barite precipitates and pseudomorphous aragonite crystal fan limestones. Carbonates at the top of the Hankalchough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subaerial exposure crust (vadose pisolite structure, calcareous crust structure) dolostones with negative δ13C values ranging from -4.56‰ to -11.45‰ (PDB) and the calcareous crust dolostones, implying that the Hankalchough cap carbonates differ from either the Sturtian or Marinoan cap carbonate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In addition, it is suggested the Hankalchough glaciation belongs to a terrestrial glaciation and it is the third largest glaciation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period on the Tarim platform.  相似文献   
989.
泊头市国土资源局为保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确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除召开动员大会外,还组织开展了党课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扶贫帮困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  相似文献   
990.
窦斌  罗群 《探矿工程》2005,32(11):47-47
2005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原钻探工程)专业五十周年庆典暨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武汉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王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校党委副书记丁振国,100多位该专业校友、国内知名专家和相关单位领导参加了本次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