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一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一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一钠长石一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一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一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塔什库尔干地区老并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并铁矿床位于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西段,塔什库尔干陆块内的塔阿西-塔吐鲁沟铁铜钒成矿带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中的黑云石英片岩和斜长角闪片岩内,并与顶底板围岩呈渐变过渡、互层产出、同步褶曲。老并铁矿稀土元素含量总体较低,具早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沉积特征,在PAAS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分布曲线显示LREE亏损、HREE富集,强Eu和La的正异常及不明显的Ce异常,表明老并铁矿床的形成与海底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其矿床特征与Algoma型铁矿相似;磁铁矿氧同位素δ18O值为3.3‰~4.6‰,显示研究区磁铁矿为原生沉积成因。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老并铁矿床属海底火山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23.
河南省陕县支建矿区铝土矿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支建铝土矿位于三门峡—新安铝土矿成矿带。通过对支建铝土矿的结构要素及成因、构造特征、沉积层序、主要组分变化与埋深、沉积环境、迁移和沉积方式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铝土矿的沉积模式,指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即在古陆周围深部煤系地层之下,仍能形成具工业意义的铝土矿体,这对河南省铝土矿找矿工作和煤矿的资源转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东戈壁钼矿床是我国最新发现的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通过分析该矿床的发现过程,总结出以下认识:1)大地构造方面,矿床位于区域构造分区的边缘,区域深大断裂所限制的断块是成矿有利的构造场所;2)区域重力、航磁、1/20万水系沉积物高温元素Mo、W、Sn、Bi组合异常是选择找矿靶区的基础;3)矿体赋存于石炭系...  相似文献   
125.
根据贵州省清水江三板溪水电站低温水治理隔水幕墙试验工程中水下钻孔的施工工艺和要求,设计了漂浮式水上钻探平台。平台主要由甲板、定位系统、吊装系统、钻探施工系统组成。甲板作为水上载体,主要是用来提供浮力及工作台面;定位系统用来完成平台在水中的移动及固定;吊装系统主要功能是在悬臂吊旋转半径内完成平台上相关物资、大型工器具等的起吊移动;钻探施工系统即实施钻探工作,完成水下钻孔。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该平台设计合理,相关配套符合要求,完全能够满足项目所需水下钻孔的钻探工作。平台的成功应用,为以后类似项目在作业平台及钻探施工设备的选用配套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6.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利用1980~199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336个测站1956~199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研究了夏季高原上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汛期干旱年,青藏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华北汛期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华北汛期旱年时,高原上升、高原东侧邻近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明显加强,而降水偏多年时,垂直环流减弱,华北地区为上升气流控制;夏季高原为热源和水汽汇区,它们的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有很大影响,当热源和水汽汇增强(减弱)时,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偏多).数值试验表明,高原上潜热加热异常引起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以及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华北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27.
由于传统(再)保险,难以将洪灾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因此,有必要寻求有效的金融工具将洪灾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在建立洪水保险债券的概念框架基础上,阐述了与普通债券及传统再保险的区别。从经济学和精算学的角度对洪水保险债券进行分析,揭示了洪水保险债券定价机制。通过研究洪水保险债券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我国洪水保险债券的发行条件与发展思路,指出洪水保险债券为我国防洪减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崭新方法与工具。  相似文献   
128.
河南槐树庄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槐树庄金矿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和热液有关。通过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质特征、成矿温度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其成矿物质来源为熊耳群火山岩,成因类型属于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9.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130.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弱;因此,该区的陆面热量通量都显出很弱的年际变率;然而,这些通量的年代际变率信号则比较显著.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气环流的热力过程与其陆面过程特征密切相关.该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很强,达-3 K d-1.由于缺乏水汽和上升运动,大尺度凝结加热率、深对流加热率、浅对流加热率都非常弱.因此,600hPa以上的大气以绝热下沉加热来平衡辐射冷却;600hPa以下,陆面感热引起的垂直扩散加热率非常强,多达8 K d-1,它除了平衡辐射冷却以外还制造对流层低层的对流运动,以绝热上升冷却来平衡多余的垂直扩散加热.总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特征决定了该区大气运动的特殊垂直结构,即对流层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及其上层的下沉运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是全球气候系统年代际变率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