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7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270篇
地球物理   280篇
地质学   703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本文对灞源地区不同时代的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前人所称的部分太华群(Arth_3b)是太古宙末期太华群韧性变形的产物;张家坪花岗岩以左旋螺旋式上升侵位;燕山期,多期活动韧性剪切带是本区金矿形成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2021年9月8日午后分别有两个EF1级龙卷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左翼中旗、科尔沁区造成严重影响。为深入认识东北冷涡背景下内蒙古东南部平原地带龙卷的形成机理和特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CMWF-ERA5的0.25°×0.25°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等对本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发生于东北冷涡底部、低空冷切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地面辐合线南侧偏南气流中,龙卷发生前中低层有干空气入侵,增强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低层位温随高度减小,0~3 km有较强的风垂直风切变、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低层存在正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均是龙卷形成的有利条件;辐合线和干线相伴作用共同触发龙卷。通辽多普勒雷达探测出两龙卷钩状回波、入流缺口、有界弱回波区、气旋性风场辐合、中气旋特征;分析雷达数据反演的风场得出,龙卷发生在近地面辐合线附近的偏南气流中,位置在发展阶段钩状回波移向的东南侧、入流缺口附近;龙卷发生前中低层具有气旋性辐合,气旋性辐合中心逐渐下降,垂直方向上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呈现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特征;在低层和中低层的辐合中心接近时,龙卷形成并逐渐接地。  相似文献   
33.
洪水泛滥     
径流对陆地景观的侵蚀比其它任何地表活动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河水冲蚀形成河谷,从而形成一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与气候、地形、岩石和土壤具有脆弱的平衡关系。河流也是岩石和土壤物质的搬运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河谷两侧的支流和斜坡作用,把岩石和土壤物质带到了河床中。在河中搬运的沉淀物周期性地堆积在河床和邻近的河漫滩上(图6.1)。这些统称为河流环境的地区是河流的自然区域,河流弯曲的侧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介绍了应用闾阳—海城—东沟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研究该剖面地壳与上地幔二维密度结构的结果.研究表明,该剖面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横向不均匀性最明显的部位位于海城地震区一带.在此,还发现了低密度囊体,这一特征经过正、反演计算得到了验证.该重要地球物理现象是海城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中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5.
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的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4月上旬在西安召开了“陆源沉积岩分类学术讨论会”。代表们认为,沉积岩按物质来源划分为火山物源沉积岩,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和生物源沉积岩四大类是可取的。由于陆源沉积岩主要是由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源碎屑物质在其搬远和沉积过程中主要遵循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而其中又以碎屑的粒径大小来作为判断搬运、沉积介质性质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因此,陆源沉积岩的分类首先应是粒度分类。  相似文献   
36.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37.
本文在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水质分析资料的选取,地下水质量分类及其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后,分析了其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的原因,找出其规律,并给予结论,从而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精度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38.
在我国各油田应用的人工地震增油技术中,所用的起振器的激振力是随激振频率以恒定方式变化的,最佳激励参数的选择不太方便。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具有常力扫频和定频变力功能的起振器,大大方便最佳激振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9.
1引言湿式煤气贮柜(即民用煤气大罐)各层之间是用水封槽连接的。水封槽裸露在大气中,受气温影响极大,特别是冬季,必须供热防冻才能保证供气。由于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给供热防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若供热不足,可使喷气嘴冻结堵塞,供热过多又会造成能源浪费。近年来,我们在这一领域开展气象节能研究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研究试验中发现,由于煤气贮柜各层的散热率不同,供热系统中各层气嘴数量的设置及供汽量与水封槽水温热平衡有很大关系。经测试、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供热系统中各层气嘴设置的科学依据和最佳方案。采用该方…  相似文献   
40.
利用非连续变形数值方法研究块体运动及其应力场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DDA法)的基本理论,提出利用地壳形变观测资料解算块体运动及其应力场的“位移载荷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断裂分布格局建立华北不连续块体模型,利用经过穗主基准变换的华北GPS网观测资料计算了块体的运动方向,结果与观测资料比较吻合,块体视应力场的计算结果反映了本区的应力场状况初步研究表明,DDA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