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9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篇 |
大气科学 | 112篇 |
地球物理 | 68篇 |
地质学 | 436篇 |
海洋学 | 92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扬子海盆古-中生代之交沉积环境变化规律及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随机动力系统角度,在厘米级的岩性变化尺度上,定量分析了鄂东二叠系大隆组顶部和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行为及动力学特征.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二叠系大隆组顶部的沉积过程为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弱,岩性变化处于随机状态;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过程为非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渐强,岩性变化处于有序状态.在沉积旋回的跃迁方式上,前者表现为混沌,后者则具有周期特征.两者的沉积过程虽连续,动力学性质却截然不同.故古-中生代之交的这一沉积界线也是一个动力学意义上的突变界线,是地质环境经连续变化达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突变的一种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52.
53.
花岗岩浆的分异过程是制约稀有金属成矿的重要因素,造山过程中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作用易导致伟晶岩熔体的大量聚集成矿.华南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由多期次多阶段的花岗岩侵入体构成,在区域持续而频繁的多期次岩浆活动作用下形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集区.对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边部的断峰山含铌钽铁矿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以及岩体中部大兴含绿柱石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研究,其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27.7±0.9 Ma和130.5±0.9 Ma.结合野外观察基础及区域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推断出在燕山早期至中期该地区经历了多期岩浆演化,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化发生在岩浆活动末期的白垩纪,体现了区域岩浆多期次的分异演化作用导致稀有金属逐渐富集成矿的过程.这些地质现象说明,幕阜山区域在印支期经历了广泛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进入燕山期后构造背景开始由陆内碰撞挤压向伸展减薄转变,在岩石圈伸展过程中经由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影响,下地壳发生熔融,多期次岩浆活动导致了最终的稀有金属成矿.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介绍了银川市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基础控制网改造、二等水准网的建立及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确定,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用GPS测量手段代替三角/导线测量和低精度的水准测量,充分发挥了GPS高精度、低成本、快速、灵活等特点,大幅度减少了外业工作量与生产成本,加快了构建“数字银川”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步伐,充分发挥了测绘在银川市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 相似文献
55.
接地线是内陆固定冰盖和漂浮冰架的分界线,其位置的准确界定直接影响到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计算。随着技术的发展,接地线的提取手段已经逐步从小范围的实地无线电回波测厚和GPS探测,发展到大范围的遥感观测。遥感观测主要包括4种技术手段,即流体静力学平衡、坡度分析、重复轨道分析以及差分干涉测量。以遥感观测为基础,国际上已发布5种全南极接地线产品,包括MOA、ASAID、ICESat、MEaSUREs以及Synthesized接地线产品。随着卫星数据源的丰富,改进接地线提取方法并高精度提取接地线,扩大接地线研究的时间尺度并对全南极进行长时序的接地线动态变化监测,结合冰架底部消融、冰底地形和海洋温度等参数,深入分析其变化原因和机制以及接地线变化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建模等,将会成为南极接地线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56.
基于潮白河流域再生水的场地回灌,为提高抗生素甲氧苄氨嘧啶(TMP)的去除率,降低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选用价格低廉对TMP有高效去除性能的黏土陶粒作为吸附剂,构建去除TMP的人工复合土柱。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黏土陶粒对TMP吸附容量达到151.824 μg/g,具有去除再生水中TMP能力;TMP在黏土陶粒解吸过程中存在解吸滞后性的现象。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人工复合土柱能够有效地去除再生水中TMP,去除率高于95%,其去除机制主要是吸附与生物降解协同作用。本研究建立的人工复合土层系统能有效地去除再生水中TMP,对实际场地回灌工程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7.
文章对采自贵州从低海拔的东部到高海拔的西部且大致平行的石灰岩和砂岩两地带均生长的3种C4草本植物,即巴茅(Miscanthusfloridulu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和类芦(Neyraudiareynaudiana),以及相对应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了营养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营养元素含量随着海拔的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尤其是Ca和N之间的相互协变作用对植物的N含量、C/N比值和δ13C值的影响,以了解植物的C/N比值(指示植物残留物质量的一种标志)与土壤有机C积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N含量和δ13C值具有随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大趋势,而植物的C/N比值在砂岩地区虽有减小的趋势,在石灰岩地带则没有。对所研究的C4草本植物来说,在土壤pH值为5.8的中性条件下显示出Ca的最大吸收,因此,Ca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协变模式在两种土壤类型中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并存在土壤交换性Ca的边界浓度:当土壤可交换性Ca的含量为2.24mg/g,相应土壤的pH值在5.8以下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上升,而植物的C/N比值会显著降低;当Ca在边界浓度以上时,随着土壤可交换性Ca浓度的增大,植物的N含量下降,而植物的C/N比值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植物残留物的N含量和C/N比值受Ca元素含量的相 相似文献
58.
对陕西省周至地区北秦岭晚古生代—中生代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石英砂岩进行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以岩浆锆石为主的77个测试点给出的年龄值形成7个年龄组:256~475Ma、1500~1680Ma、1750~2190Ma、2190~2310Ma、2400~2650Ma、2700~2800Ma和2850~2960Ma。其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56±4Ma,最老的锆石年龄是2954±25Ma。峰值年龄以1750~2190Ma古元古代年龄组为代表 (占总测点的64%)。将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与石炭系碎屑锆石年龄结构进行对比,前者新元古代年龄结构缺失,表明晚古生代介于柳叶河与鄂尔多斯盆地间的北秦岭北部具新元古代年龄结构的古陆,晚三叠世相对沉降,成为盆地次要物源区。结合与周缘地体年龄结构对比,北秦岭南部二郎坪群、秦岭群、丹凤群、南缘的沉积楔形体刘岭群及北秦岭与加里东期活动陆缘沟-弧-盆体系相关的岩浆作用产物此时则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北秦岭内部北降南升。柳叶河盆地上三叠统碎屑锆石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碎屑锆石较好的可对比性,以及柳叶河盆地北侧源区(北秦岭北部)的构造变动、化石等证据表明,柳叶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很有可能连通,柳叶河盆地可能代表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缘。 相似文献
59.
钢支撑性能对高层钢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是高层钢结构常用的结构体系。支撑的性能对高导钢框架-支撑体系的动力性能影响较大,其中支撑的工细比是关键的影响因素。文中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研究支撑长细比对高层钢框架-支撑体系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供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60.
基于GIS的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地质工作实现代化管理和决策,为综合地质找矿和信息再开发提供保证的必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成熟的GIS软件。地矿行业的应用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先例。该系统能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空间信息,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操作过程和结果的可视化有助于信息的开发利用,省级系统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技术上具有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可采用逐年投资,分期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