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滇中牟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源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头山组是滇中红色盆地中最重要的赋矿层位,其岩性特征主要为泥岩、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反映源区沉积岩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基于马头山组非矿化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组成马头山组的岩石具有:①SiO2含量高;②Ag、Pb、Bi、Ni等亲铜元素富集,Be、Ga、Rb、Y、Nb...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昭通毛坪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昭通毛坪铅锌矿床是滇东北铅锌成矿带中一个典型的中-大型矿床,文章在分析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的硫、铅、碳、氢、氧五种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以及矿床可能的形成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深拖系统光学图像多金属结核粒径和丰度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Simrad深拖系统和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DOE联合研制的深拖系统,开发光学图像多金属结核覆盖率、粒径和丰度计算软件.提出了深拖系统光学图像拖体高度校正处理、粒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东、西区结核丰度与覆盖率和粒径的相关性,建立了深拖系统光学图像多金属结核丰度计算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体长(1.932±0.204)cm、体质量(1.386±0.055)g的棘胸蛙蝌蚪为实验动物,在水温(24±0.2)℃、DO(7.30±0.01)mg/L、pH 7.30±0.01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氨氮对蝌蚪的急性攻毒实验,并以此为基础,测定了不同氨氮质量浓度胁迫下棘胸蛙蝌蚪的排氨率、耗氧率、氧氮比及窒息点。结果表明:(1)蝌蚪对氨氮急性攻毒具明显的运动避毒行为,濒死个体的背部皮肤和肝脏均具明显的色变症状;(2)氨氮对蝌蚪的急性致死率具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24h、48h、72h、96h LC50依次为177.5、151.7、148.6和146.8mg/L,毒性时段蓄积程度系数呈持续下降趋势,24—48h、48—72h、72—96h的时段MAC值分别为84.04%、10.1%和5.86%;(3)蝌蚪夜均、昼均、日均及时段排氨率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其中时段排氨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为9.80mg/L实验组,夜均、昼均、日均及时段排氨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仅为2.45mg/L实验组(P0.05);(4)氨氮对蝌蚪呼吸耗氧具低毒兴奋效应,其夜均、昼均和日均耗氧率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氨氮质量浓度范围均为4.90—7.35mg/L(P0.05),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的仅为14.70mg/L实验组(P0.05),窒息点含氧量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谷底出现于4.90mg/L实验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的仅为9.80mg/L实验组(P0.05);(5)实验期间,蝌蚪氧氮比(O:N)波动于18.87—25.34之间,昼均和日均氧氮比(O:N)随氨氮质量浓度增加均依次呈"上升—稳定—下降—再稳定"之趋势,两者的峰值氨氮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4.90—14.70mg/L和4.90—9.80mg/L,夜均氧氮比(O:N)呈先升后降趋势,峰值出现于7.35mg/L实验组(P0.05)。  相似文献   
15.
以20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pH7.1条件下,进行了注射鳖源嗜水气单胞菌ZHYYZ-1引发中华鳖稚鳖感染和致死的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该菌为高致病性菌株,异常排泄是该菌致稚鳖表露临床感染症状的重要标志;(2)注射该菌引起稚鳖感染与致死具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随注射菌量递增依次出现不表露临床感染症状、表露临床感染症状而不出现死亡和大量死亡三种情形,稚鳖表露临床感染和出现死亡的时间均随注射菌量增大而明显缩短,绝大多数稚鳖表露临床感染和出现死亡的时限分别为2h和48h;(3)濒死稚鳖体内该菌的底限含量为3.3×106CFU/g,稚鳖体内菌注射含量可控安全范围为(1.2—8.8)×103CFU/g。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态毒理学、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具白底板病典型症状濒死中华鳖内脏中分离获得的4株病原菌开展了以致病性、表型分析、分子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为内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株病原菌均具致病性,致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ZHYYZ-2、ZHYYZ-4、ZHYYZ-1、ZHYYZ-3;(2)4株病原菌均为呈短杆状、具溶血活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VITEK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和ATBExpression型细菌鉴定与药敏智能系统均显示为嗜水气单胞菌;(3)ZHYYZ-1、ZHYYZ-2、ZHYYZ-3、ZHYYZ-4的16Sr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460、1464、1466、1461,经Blast同源性检索表明它们所扩增的16S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记的7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相似性均为99%;(4)经PCR特异性检测,各实验菌均含有Aha、AHH、AerA和OMP。根据4株实验菌的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它们均为气单胞菌属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7.
以5日龄中华鳖稚鳖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Hg2+、Cr6+、Cu2+、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Cr6+、Zn2+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明显滞后于Hg2+、Cu2+;4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Cr6+、Zn2+,其对中华鳖稚鳖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98、16.42、28.90和91.88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积死亡概率与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重金属离子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Hg2+、Cr6+、Cu2+、Zn2+离子两两组合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中华鳖稚鳖96h联合急性毒性所呈现的致毒特征与离子种类及其毒性强度匹配情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水生动物往往会通过调整自身生理生化特征而形成各自固有的越冬生存适应对策,因此,深入探究越冬对具有冬眠习性的目标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指导其安全养殖具重要参考价值。以池塘专养模式下2+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同生群个体为研究对象,从机体形态、血清生化、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和肌肉与裙边物性等四个维度开展了中华鳖越冬前后生理生化特征的差异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越冬对中华鳖生理生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越冬期间实验中华鳖总体上呈现较明显的生长态势,所测30项体尺性状和12项质量性状测定值间的差异相似性分别为46.7%和8.3%;(2)所测16项血清生化指标中,越冬后显著降低的为TG等5项(P<0.05),显著增加的为TP等4项(P<0.05),无显著差异的为GLB等7项(P>0.05);(3)所测8项脏器酶学指标中,越冬后酶活力显著下降的为肝脏CAT、POD和脂肪酶(P<0.05),显著升高的为胃蛋白酶等相关酶指标(P<0.05);(4)所测7项物性指标中,越冬后裙边弹性和咀嚼性均显著增加(P<0.05),其余为下降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越冬为引起肝脏功能发生正常切换的重要时期,但不会引起心肝功能产生实质性改变。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鳖越冬生理生态学研究和池养中华鳖越冬管理技术体系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西藏格林错断层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主要发震断层之一,全新世以来,至少有4期地震地表破裂沿该断层带发生。第四纪晚期,断层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并且断层活动有从北西向南东、向南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20.
以1月龄棘胸蛙蝌蚪[体长(1.694±0.121)cm,体重(0.548±0.062)g]为实验对象,在观察水温对蝌蚪行为和尾部皮肤表观色泽Hunter L、A、B值影响的基础上,设置19°C(对照组)、21.5°C、23°C、24.5°C、26°C五个水温梯度,并以96h为水温胁迫时长,12d为水温恢复时长,研究了水温胁迫及恢复条件下棘胸蛙蝌蚪尾部皮肤ATP酶和抗氧化酶(SOD和CAT),以及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SH)活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棘胸蛙蝌蚪分布水层、集群状况、个体移动率均与其培育水温关系密切,14°C和26°C分别为可显著改变蝌蚪分布水层和个体移动率的水温临界;(2)L值可作为表征蝌蚪尾部皮肤感应培育水温的指示色差,水温26°C为致其发生显著改变的高温临界;(3)蝌蚪尾部皮肤ATP酶耐受水温的最适高限为24.5°C,适宜范围为21.5—24.5°C;(4)蝌蚪尾部皮肤和肝脏表露SOD酶活力的最适水温均为23°C,而表露CAT酶活力的最适水温则分别为23°C和24.5°C,水温26°C时肝脏SOD酶已表露受损;(5)蝌蚪肝脏表露GSH酶活力的最适水温为24.5°C,水温26°C为该酶表露受损的高温临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