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西南低涡Ekman层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大气边界模式,对1979年7月24-25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进行了Ekman层的流场分析。在理论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加入有限的实测风资料进行动力学调整,不仅在Ekman层中能较好地模拟出高层(850,700hPa)气旋环流特征,且发现西南低涡笔星边界层具有中尺度扰动的特征。在整个气旋环流中有局部的反气旋环流出现,这是850,700hPa 天气图上得不到的,且与边界层诊断分析相符合。  相似文献   
462.
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79—1995年美国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逐日资料,用功率谱分析和带通滤波方法,对气候平均状况下亚洲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亚洲季风区各个子系统季节内变化的8个关键阶段。利用1979—1999年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CMAP,对每个关键阶段亚洲夏季风的环流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亚洲季风区环流和降水季节内变化的物理图像。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季节内演变阶段,亚洲夏季风各个子系统成员的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可以将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内演变过程较好地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463.
预测夏季南海季节内振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印度洋热带东传季节内振荡(MJO)活动和南海地区季节内振荡(ISO)活动的关系,发现MJO与南海ISO之间存在较稳定的高滞后相关,因此有可能利用春季和初夏MJO的活动来预测后期初、盛夏南海ISO的活动。通过对MJO活动与南海地区ISO活动物理关系的揭示,有可能以季节内振荡理论为基础,对夏季南海ISO活动提前15~50天进行预测。这样的预测试验在2008年取得了成功。这种建立在季节内振荡理论物理基础上的预测方法,较单纯的经验、统计预测有一定的进步,希望能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服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4.
通过对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 的相关关系,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与此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印度洋地区的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0-25℃附近,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而冬季风期间较小,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IDM(偶极指数)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65.
李自强  高由禧 《高原气象》1990,9(4):356-363
本文利用1979年2月的FGGE资料,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内持续性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形势的相互联系。分析指出:北大西洋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提供了对流层阻塞形势形成、维持的可能机制和引起对流层内持续的暖平流强度随高度减小的形势,通过斜压机制造成北大西洋阻塞高压在对流层内形成和维持。 垂直运动场的分析表明: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作为一种强的引导,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高压脊后产生强的辐散,反气旋性涡度使得下游高压脊发展。文中还指出:平流层内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高压同时具有持续性、区域性及准静止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6.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2005,29(2):187-194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IM).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30~6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467.
依据2019年8月份莱州湾表层沉积物及大型底栖生物资料,分析了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对底栖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 显示,莱州湾沉积物分为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4种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平均58.96 μm;共采集大型底栖生物7门113种,主要种类为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密...  相似文献   
468.
为阐明丸粒化技术应用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以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飞播区为研究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对比分析了2017—2020年种子丸粒化和未丸粒化飞播区植被生长状况、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飞播种子丸粒化技术应用后,丸粒化播区植物盖度及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分别以13.72%、395.88%、127.97%和526.16%的年增长率增加;未丸粒化播区各项指标增量明显低于丸粒化播区;(2)每个飞播年丸粒化和未丸粒化播区土壤含水量和养分之间差异性不明显;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变化不大,不同飞播年限丸粒化和未丸粒化播区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208.67~222.5 mg·kg^(-1)和192.83~213.33 mg·kg^(-1);(3)对8个样地的土壤样本提取DNA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其中仅采自2017年及2019年丸粒化播区的样本满足后续测序要求,相比于2019年丸粒化播区,2017年丸粒化播区土壤的Simpson指数出现了些许降低,而Sobs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增加,分别提高了46.67%、43.73%和43.91%。总体上,飞播种子丸粒化对阿拉善左旗沙漠土壤环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69.
文章依据2018年8月长岛海域表层海洋沉积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通过单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各种元素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长岛表层沉积物各污染物的单因子指数P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s、Cr、Cu、Cd、Zn、Pb、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Hg,重金属指标污染情况较理化指标严重;全部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05,属低生态风险;Cd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为47.0%,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长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元素的主要来源包括:①大气沉降、海上交通排污带来的重金属污染;②周边区域的养殖面源、生活污水污染等带来的重金属污染;③煤矿和金矿等矿产资源开发等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470.
目前进行质量负荷位移建模时通常使用的是全球或区域平均的一维地球模型,这类地球模型无法反映地壳结构的局部差异,如地壳厚度、地震波波速等.本文利用地表气压再分析数据产品NCEP/NCAR Reanalysis 1(NCEP R-1)和不同地球模型(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PREM)、AK135、STW105和CRUST1.0)计算的负荷格林函数计算中国陆区的大气负荷垂向形变,结合GPS实测位移数据,评估基于不同地球模型计算得到的地表形变的差异.通过比较PREM与不同地球模型的建模结果发现,一维地球模型之间的建模差异较小,主要集中在气压变化较大的东部地区和西北地区,气压变化较小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建模差异则更小.相反,PREM与CRUST1.0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建模差异最大,在东部地区的建模差异最小.PREM与STW105、AK135和CRUST1.0在中国陆区的最大位移建模差异分别为0.05、0.34和0.44 mm.不同地球模型的建模差异是由负荷格林函数不同产生的,而负荷格林函数在近场受上地壳厚度的影响较大.对于局部地壳结构差异明显的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