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在堆山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有效处理及利用建筑垃圾的新方法,然而地基基础沉降和山体稳定性是建筑垃圾堆山造景中山体设计的关键.现利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对山体在自重载荷作用下的沉降和稳定性进行实体模型仿真计算,并与工程常用简化计算进行比较,两者结果基本一致.并在有限元计算中,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编制了山体塑性判别程序,进而对山体堆填过程的沉降和稳定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对山体的施工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这将为类似工程山体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2.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发现遗迹化石,其中绝大部分为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该组属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的混合沉积,按岩性及韵律性将其分为5段,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沉积环境。本组沉积期出现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前滨沙滩及沙坝、云坪及含沙云坪、局限台地潮下低能、台地粒屑滩(介壳滩)和开阔台地潮下带。采用沉积学与实体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各古地理单元的特征与各段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认为:本组沉积早期先后以含沙云坪环境、局限台地潮下低能环境为主,中、晚期则开阔台地潮下带环境频繁出现并时而占优势,反映了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趋势;同时在海进的背景下,前滨沙滩、沙坝与云坪、含沙云坪或开阔台地潮下带等环境的交互出现,则反映了阿雷尼格中期本区是接近古陆的,随着相邻古陆的周期性抬升或海平面的周期性上升,出现了海陆争夺、频繁的海水进退的古地理变化,从而混合沉积发育。直形壳鹦鹉螺类化石产出状态的研究等表明三道坎组古流向是自北而南的。据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分析,本组沉积期气候干热,桌子山地区应归属早奥陶世华北亚热带干旱气候区。  相似文献   
43.
赤布张错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于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发现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多属多种。其中所有孢粉和植物化石在测区均为首次发现。发现软体动物并建立1新属2新种(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 Yao Sha et Zhang,Q.longitatus Yao Sha et Zhang)。在藏北地区首次发现典型的古近纪双壳类化石(Pisidium amnicum Miiller)。在上三叠统中发现厚度超过800m的钙碱性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岩浆侵入岩获得一批岩石化学资料和21个喜马拉雅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23~48Ma),显示南部同碰撞、北部造山后拉张的特点。新近纪火山岩分布于测区北部,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为板内裂谷活动的产物。发现中-晚侏罗世地层与晚三叠世地层的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面。查明了测区北部的二叠纪地层与上覆晚三叠世至侏罗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44.
赣东北-浙西北登山群和松木坞群中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浙西北新元古代登山群和松木坞群主要由板岩、砂岩、流纹岩、流纹质英安岩、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组成,火山岩的Rb-Sr和Sm-Nd等时线年龄以及流纹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显示其成岩时代为800-900Ma。登山群和松木坞群火山岩呈双峰式产出,其中镁铁质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呈现出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evolvednature),高强场元素(Ti、Nb、Ta等)相对于碱土元素未发生明显亏损,反映其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镁铁质火山岩具低的Nd值,表明其来源于弱亏损的地幔源,也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改造。酸性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表现出S型火山岩特点,但其变化于-1.9~+28,指示其为先存的长英质基底分熔作用的产物,但存在强烈的地慢物质添加作用。  相似文献   
45.
华南火成岩中捕获锆石的早元古代——太古宙U—Pb年龄信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甘晓春  赵风清 《地球化学》1996,25(2):112-120
本文以火成岩中捕获锆石为测年对象,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对华南地区扬子地块南部和华夏地块进行了比较广泛系统的取样和测年工作。测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火成岩中普遍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捕获锆石,最大年龄达3.1Ga,表明华南地壳深部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地壳再循环物质,华南大陆地壳可能最初形成于3.1Ga之前,根据捕获锆石年龄信息,华南早元古代之前大陆地壳生长生长集中于 ̄3.1Ga,  相似文献   
46.
地震行波作用下埋设管线的反应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输入地震波,对埋设管线在地震行波作用下反应作分析,研究了十弹簧刚度、管土间的滑移、波速等多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与现行的简化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某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7.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广泛分布着性质极为特殊的多年冻土。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旅游业以及国防建设的发展 ,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加大 ,许多工程建筑修筑于冻土地基之上。这不仅带来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 ,同时也促进了冻土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总结了目前冻土在力学特性、地基处理以及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指出了冻土研究的应用前景 ,对我国多年冻土地区工程的建设 ,尤其对青藏铁路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滑坡危险性评价预测的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滑坡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因素等特征,使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也增加了其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难度。近20年来,滑坡平均每年至少造成150亿元至200亿元的经济损失。由此,滑坡危险性的评价及预测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也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预测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经济损失。针对目前研究现状,笔者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当今滑坡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方法,结合未来灾害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9.
太原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与地面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构建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模型,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黑臭水体的识别问题,实现城市黑臭水体空间分布快速定位与排查。通过分析黑臭水体形成机理和试验数据,从光谱特征上构建反映水体清洁程度的光谱指数(WCI),从图像特征上构建水体颜色、次生环境、河道淤塞、岸边带垃圾堆放等解译标志,综合光谱指数和解译标志共同进行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利用该方法对太原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空间分布进行排查识别,共得到疑似黑臭河段14条,长度为52.530 km。经验证,除去断流影响外,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点位精度为92.86%,遥感识别黑臭河段长度精度为78.19%。在精度验证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光谱指数和各项解译标志在黑臭识别中所占的权重,其中光谱指数和水体颜色二者权重最大,分别占29.60%和27.10%,是构成遥感识别黑臭水体的主要特征标志。通过两时相影像识别结果比对表明,WCI指数能够明显反应黑臭水体变化特征。因此,利用本文方法进行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具有很高的精度,在城市水环境整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为长期有效监测郑州市地表沉降,本文采用SBAS-InSAR (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AR)技术对29景覆盖郑州城区的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郑州城区2015.04-2017.03地面沉降速率与累积沉降量。试验表明,郑州中心城区地表稳定,其余区域普遍存在地面沉降现象,主要沉降区为研究区西北部、北部、东部,下沉速率大部分位于0.6 mm/a-6 mm/a区间范围内,其沉降中心分别位于城区西北惠济区与城中金水区,最大下沉速率约为27.4 mm/a,最大累积下沉量约为70.4 mm,该试验结果为郑州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