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堆石体粒径特征对其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邱贤德  阎宗岭  刘立  王辉 《岩土力学》2004,25(6):950-954
堆石体属于典型的多孔材料,其渗透特性与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特征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在渗流速度较大时应对达西定律加以修正。结合堆石体颗粒的概率统计分布模型,建立了堆石体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把渗透率和堆石体的粒径特征结合起来。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调整堆石体的粒径级配,达到控制其渗透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2.
闫菊  李昕  王辉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5):812-816
海洋和大气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SOLAS)作为IGBPII第一个新的核心计划,以海洋中深度在100 m以上的水层和 1 000 m以下的大气边界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揭示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SOLAS科学计划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已有16个国家向国际SOLAS科学委员会提交了SOLAS进展状况的国家报告。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计划重点研究中国近海的大气物质入海、海洋温室气体排放、海-气界面上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和反馈。  相似文献   
143.
1.1 受理及同行评议概况2002年共收到全国50个单位提交的海洋科学项,青年科学基金6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学仪器专项项目2项,科普基金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项,海外和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4项,创新研究群体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3项,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资助重点项目1项。现就面上基金项目逐一分析(包括自由申请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2002年此3类基金项目共计受…  相似文献   
144.
为解明不同立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本研究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为研究对象,选取植物生长状况、修复完成情况和沉积物环境参数3个标准层,以未修复区和裸滩区为对照,分析强风浪海滩、低潮带海滩和砾石质海滩立地条件下红树林修复后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质量特征,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其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修复3年后,强风浪海滩和低潮带海滩红树植物的保存率明显高于砾石质海滩,均高于60%。沉积物有机质(TOM)、总磷(TP)、溶解无机氮(DIN)和硝酸盐(NO-3 N)含量提高,说明红树林修复对沉积物环境质量有改善作用。深圳湾红树林修复效果评分为:砾石质海滩(3.754)<低潮带海滩(4.397)<强风浪海滩(4.895)。总体而言,深圳湾滨海红树林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为优良。  相似文献   
145.
尕林格大型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地处东昆仑祁漫塔格山与柴达木盆地结合部位靠近盆地一侧。本文主要针对尕林格矿床Ⅱ矿群内发现的热液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HYM)和新鲜镁铁质玄武安山岩中火成性质的Fe-Ti氧化物共生组合(IGM)的化学成分及其热动力学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镜下观察发现,HYM与镁铁尖晶石共生,钛铁矿呈叶片状平行于磁铁矿八面体的(111)面出溶,根据氧化反应的平衡公式计算得到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集中在581.8~688.9℃之间,氧逸度fO2介于10-14.74~10-17.94之间;IGM主要与岩浆中的镁铁质矿物相平衡,其出溶反应的平衡温度范围为690.7~740.3℃,氧逸度集中在10-15.44~10-17.30之间。计算结果表明,尕林格矽卡岩型铁矿的最初成矿温度可达700℃,接近于水饱和岩浆结晶时的温度,因此判断HYM形成于岩浆演化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的最初冷却过程。由于早期高温高盐度流体与围岩地层中的镁铁质火山岩发生交代反应,淋滤出大量的Fe、Ti、Al、Mg、Cu等金属物质。在高温条件下,Ti和Al进入磁铁矿晶格,导致含钛磁铁矿在降温过程中经历了氧化出溶反应形成钛铁矿-磁铁矿共生组合。此外,由于热液受到镁铁质火山岩的缓冲作用,导致HYM和IGM各自平衡时的氧逸度很接近。  相似文献   
146.
云南地区尾波Qc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介质结构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等方面对其予以初步解释。结果表明,在构造复杂、活动强烈的滇中块体及其周边变形带上的Qc值显著小于构造活动一般的其他区域;就地震活动性而言,高Qc值的区域通常没有地震发生或者仅仅发生较低震级的地震,而低Qc值的区域则有较大地震发生;此外,云南地区Qc值的分布与大地热流分布也有负对应关系,即高热流区域的Qc值低,低热流区域的Qc值高。  相似文献   
147.
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断裂以北、贺根山—黑河断裂以南,以及稍北的内蒙古地区。根据野外勘察、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资料,建立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亚相岩性组合模式,明确晚二叠世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相,以及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河、滨浅海6种沉积亚相,以滨浅湖亚相为主,滨浅海亚相分布局限,在林西县官地剖面顶部出现。松辽盆地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构成以西拉木伦河与贺根山—黑河断裂为主要控制区的、以南北向物源供给为主的滨浅湖—扇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该结果对松辽盆地外围西部晚古生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8.
王辉  夏非  张永战  高抒  李家彪 《海洋学报》2019,41(3):134-142
南黄海曾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输送的陆源沉积物重要的汇,其沉积记录含有河流演化的丰富信息。江苏海岸中部、南黄海西侧、辐射沙脊群西北的西洋潮流通道及其邻区受到古黄河与古长江的交互影响,其古地貌与沉积地层等研究尚显不足。利用该区多次采集获得的长约380 km的浅层地震剖面数据,结合钻孔资料,分析了西洋浅部地震层序,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洋潮流通道区域在平均海面以下33~49 m处,存在一个强振幅、中频率、高连续性的区域性反射界面,与对比钻孔中滨岸沼泽沉积的顶面相对应,代表一个不整合的古地貌面;该界面深度的空间插值结果反演的古地貌面与下伏的沟槽状切割-充填反射结构,揭示了数条沿NE方向延伸的古水道,并集中分布于古地貌面北部相对低洼的区域,为南黄海内陆架晚更新世某古水系的一部分;该古地貌面系末次冰消期的海侵冲刷面,其上覆是全新世滨浅海沉积,下伏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洪泛平原或滨岸沼泽或充填下切古河道或古潮道等沉积。对该区域性反射界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体系演化历史,提升对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9.
海南岛沿岸海域砗磲资源调查及保护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砗磲是珊瑚礁海域的重要贝类之一,对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海洋的大力开发和利用给我国沿海砗磲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通过截线样带法对海南岛沿岸海域砗磲的种类和分布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海域砗磲覆盖度呈现南北差异,东南沿岸海域砗磲覆盖度明显高于西北沿岸海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调查海域共发现3种砗磲: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最多,占砗磲样品总数的58.6%;其次是番红砗磲(T. crocea),占34.3%;鳞砗磲(T. squamosa)最少,仅占7.1%。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砗磲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并重,从而有效保护砗磲、珊瑚礁乃至海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0.
无动力或破损的船舶在海上自由漂移对海上的各项生产活动是一个巨大的危险。通过对海上漂浮的船舶进行受力分析,考虑船舶的外形特征及漂浮状态,建立了海上船舶漂移轨迹模型,对船舶海面以上与以下侧向投影面积之比(面积比)、风拖曳系数、流拖曳系数等参数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针对2018年1月6日爆燃的"桑吉"油轮漂移轨迹开展了模拟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针对不同类型海上船舶的漂移轨迹有一定合理的模拟能力,船舶面积比是准确模拟漂移轨迹的一个重要参数,同时,该模型对风拖曳系数、流拖曳系数较为敏感。针对"桑吉"油轮的模拟,科氏力的作用不可忽视,考虑科氏力作用后漂移轨迹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