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3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篇 |
大气科学 | 87篇 |
地球物理 | 97篇 |
地质学 | 469篇 |
海洋学 | 9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利用MTSAT-2静止气象卫星数据开展了中国区域的雪盖监测研究,结合MODIS雪盖产品及站点雪深观测数据对判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首先,根据MTSAT-2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特点,进行角度效应校正及多时相数据合成,以减少云对图像的影响;其次,根据多个雪盖判识因子建立中国区域雪盖判识算法;最后,对比分析2011年1月份MTSAT-2和MODIS雪盖判识结果,并使用站点观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1)MTSAT-2雪盖判识受云影响比例约30%,MODIS雪盖产品受云影响比例约60%,MTSAT-2去云效果明显。(2)无云情况下,MTSAT-2雪盖判识和MODIS雪盖产品判识精度均高于92%;有云覆盖时,MTSAT-2判识精度约65%,优于MODIS雪盖产品35%的判识精度。(3)MTSAT-2静止气象卫星在保持高积雪判识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更有效减少云对雪盖判识影响,实时获取更多地表真实信息。该研究对中国区域雪盖信息准确监测、气候变化研究以及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64.
为探究桩-土-承台协同作用下,带承台单桩极限承载力大于其单桩及承台基础单独作用下极限承载力之和的强化机制,在砂土地基中分别建立能够反映单桩、带承台单桩及承台基础静载试验全过程的二维离散元模型,并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荷载-沉降曲线变化规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的角度对砂土地基的变形机制和桩基的承载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变形机制方面,相对于单桩与承台基础,带承台单桩对地基土的扰动程度更显著,台下抗载土体范围更大;桩基承载特性方面,在带承台单桩桩侧一定范围土体出现成拱现象,成拱作用加强了桩侧、桩端附近土体的密实度,提高了桩侧摩阻力及端承力,进而使得整体承载力得到提高。该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可以为带承台桩基设计和承载力估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66.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 ,添加豆油、鱼油、糊精、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混合剂配制试验饲料 ,饲料配成5个蛋白质水平 ,每个蛋白水平分别包括5个能量级 ,以体质量增长倍数、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判依据 ,对体质量为8.73g±0.79g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的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蛋白能量比进行了研究。经过为期8周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中华鲟幼鲟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范围为35.7%~41.8% ,饲料的最佳蛋白能量比范围为21.85~30.05ng/J。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40.3% ,蛋白能量比为27.85ng/J时 ,试验鲟鱼获得最大体质量增长倍数为11.60±1.20,最低的饲料系数为1.68±0.23,以及最高的蛋白质效率为1.58%±0.14%。 相似文献
67.
68.
岩石风化碳汇是全球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赤水河流域水体主要离子组成进行测定,分析赤水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岩石风化过程对大气CO_2的消耗。结果表明:赤水河流域离子组成以Ca~(2+),Mg~(2+),HCO_3~-和SO_4~(2-)为主,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均值为317.88 mg/L,高于全球流域均值(65 mg/L)。元素比值分析表明赤水河流域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其中碳酸盐岩风化为主导控制因素,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对河水溶质贡献率分别为70.77%和5.03%。人类活动和大气降水对流域河水溶质的贡献很小。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为126.716 t/(km~2·a),高于黄河、长江、乌江及世界河流均值。流域岩石化学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量为10.96×10~9mol/a,岩石风化对大气CO_2消耗速率为5.79×10~5mol/(km~2·a),与长江流域接近,高于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69.
70.
史前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特别是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格局的塑造均有重要影响,厘清植被分布及其植被变化背后的气候或人为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对植被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本研究对青藏高原松属(Pinus spp.)植被适生区分布动态历史进行了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并结合环境考古学、古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探究青藏高原松属植被分布变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基于最大熵(MaxEnt)算法并结合R语言包ENMeval来优化参数设置的模型性能表现良好且稳健,较为准确模拟松属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时期的适生区分布动态。高原上松属适生区在末次冰盛期(LGM)分布最小,仅在东缘的河谷局地;在全新世早、中期分布达到最大值,到全新世晚期部分区域分布缩小,高原东北部高度适生区向2500 m a. s. l.上下的低海拔谷地收缩,整体上与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结合化石花粉、木炭等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晚期以前,人类对高原松属植被影响总体尚不显著;进入全新世晚期,农业技术的进步促使高原东北部人口快速增加,高原上现已发现的古遗址也高度集中在此。结合多项考古证据表明,人类对松属为代表的林木资源规模化开发行为开始显著干扰了当地植被,人类对松属等针叶林木材资源的利用可能是该地区树种向阔叶林树种演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