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采用FNL1°×1°和CPC0.5°×0.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夏季哈萨克斯坦不同区域的3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揭示了诱发强降水的环流结构。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各区域出现强降水时,西部和东部的强降水中心位于高空急流带入口区右侧,北部位于出口区左侧,辐散抽吸作用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为500 hPa低涡,强降水中心位于低涡槽线前部西南气流带上,中层温度平流对强降水发生有促进作用,西部和北部强降水中心位于低层冷平流大值区,东部则位于东北冷平流南侧的气旋性辐合区;除哈萨克斯坦东部强降水受地形影响地面系统尺度较小外,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时地面有明显的冷锋,并存在气旋性的辐合切变,冷暖汇合形成的辐合线是强降水的主要中尺度触发系统;哈萨克斯坦强降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地中海、黑海、波斯湾和北冰洋,经长途输送在强降水区形成强的水汽辐合,辐合值>40×10-6 g?cm-1?s-1。  相似文献   
3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构造和断裂复杂,多物源,短物源,相变快,因而导致下白垩统南屯组岩性有利目标区预测难度大。根据层序地层学和坡折带理论,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新的地震精细解释、复杂勘探目标区岩性体识别及三维可视化刻画等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体系。认为乌东斜坡发育三个坡折带,第三坡折带下倾方向和第二坡折带具备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应用频谱分析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乌东斜坡带南屯组识别有利扇体10个,面积145km2,部署探井5口,其中4口获工业性油流,1口获低产工业性油流,探井符合率100%。  相似文献   
33.
研究并讨论地层切片技术在复杂断陷盆地岩相识别中的应用及对策,以准确反映盆地中沉积体系的展布,精细刻画振幅型和结构异常型沉积体系.应用地层切片技术,结合三维精细解释结果及三维可视化方法,在海拉尔盆地贝西次凹霍1井区识别了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河道的展布并刻画了下白垩统南屯组扇体发育的特征.  相似文献   
34.
为验证新WGK-1型测氦仪在怀4井观测的可行性,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将新旧测氦仪串联并行观测,经动态稳定性、内在质量及观测曲线对比发现,新测氦仪能够捕捉到更多更完整的地下流体信息,观测数据日变化规则,动态特征明显,且2台测氦仪产出数据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验证新旧测氦仪的相关性,与同台气温测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台测氦仪氦气测值与气温同时存在短期负相关变化。综合分析认为,新旧测氦仪产出观测数据真实可靠,均能反映怀4井地下流体中氦气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35.
王江  缪秉魁  张健 《极地研究》2010,22(3):231-243
本文研究了47块格罗夫山H群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对陨石中硅酸盐矿物和不透明矿物的冲击变质效应,其中包括波状消光、破裂、马赛克消光、冲击熔融和金属硫化物枝状共晶进行了观察。利用扫描电镜对10块H群普通球粒陨石的不透明冲击熔脉进行观察与分析,在GRV022469冲击熔脉中发现了瓦茨利石。GRV022469成为我国第一块发现高压相矿物的南极H群普通球粒陨石。瓦茨利石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表明它形成于固态相变机制。根据冲击变质效应,特别是冲击熔脉中矿物结构及成分,分析得出H群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变质特征:H群普通球粒陨石冲击变质程度普遍偏低(低于S5),陨石中冲击熔脉宽度较窄,脉体中矿物组合为常压相矿物。  相似文献   
36.
王江  周雅蔓  王昀  李如琦 《干旱区地理》2015,38(6):1103-1111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增多强度增大,对年降水量变化影响显著。2014年6月17~24日,塔里木盆地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和动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垂直上升运动剧烈区域及水汽辐合区域与大降水的落区近乎吻合。中低空偏东急流加强了气旋的发展,增强了上升运动,且急流的大小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大降水的强度,急流西伸的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区域。中低空偏东急流轴末端的左侧,对应着大降水的发生区域。主要水汽源地为中亚地区、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其中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水汽通过季风环流输送至青藏高原,再通过高空平流和中低空回流的方式输送至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大棚内外大樱桃萌芽到成熟期间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 ,结合其物候期 ,分析了温湿度与樱桃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棚内温度条件明显优越于露地 ,但温棚内温湿度调控是否得当是影响大棚樱桃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王江  李营  陈志 《地震》2017,37(1):39-51
2015年对口泉断裂进行了3期断层气地球化学重复观测, 分析了中段石井村剖面和北段上皇庄剖面CO2、 Rn、 Hg浓度及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发现这两条剖面内CO2、 Rn浓度及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石井村剖面CO2通量、 Rn浓度及通量高于上皇庄剖面。 上皇庄剖面Hg浓度及通量3期随时间持续上升。 认为口泉断裂断层活动活跃, 第四纪活动性中段高于北段, 且北段断层活动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40.
介绍基于无线公网的云服务观测模式,并应用于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观测模式具有运行成本低、便于在无人值守台站或野外安装布设、便于各观测点的实时监控及数据共享的优点,可以与现有的地震观测系统对接,是对现有地震观测系统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