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本文通过对两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记录的远震事件进行接收函数分析,得到了切过下扬子地区的高分辨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接收函数结果揭示了此区主要块体结构特征以及地表出露晚中生代岩浆岩以及相关矿床下方的深部结构响应:①中生代以来新生或活化的地质构造对下扬子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②在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出现低速震相,指示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深部存在低速物质,可能是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可能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岩被抬升剥露于地表的动力学作用有关;③在江南造山带东段怀玉山地区中下地壳观测到褶皱和逆冲叠瓦状复杂转换震相结构,与江南造山带西段雪峰山地区中下地壳结构相似,可能反映了隐伏的元古代江南造山带;④在德兴矿床和皖南白垩纪花岗岩群正下方观测到Moho和LAB界面的突变上隆现象,可能指示了晚中生代以来在华南东部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薄弱区域,软流圈的上涌造成了岩石圈地幔的局部破坏,壳幔结构的局部异常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地震学观测揭示了下扬子及其邻区下方一些重要的壳幔结构特征,反映了华南大陆东部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历的独特构造演化事件,为我们深入理解华南板...  相似文献   
432.
总有机碳(TOC)是衡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首要指标,实现其高效准确测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TOC整体测试流程中,用稀盐酸去除无机碳的样品预处理过程目前主要采用手动法进行,存在周期长、氯化物残留等问题,成为制约整体测试效率的首要因素。学者们研究了溶样时间、溶样温度、离心洗样等对TOC测定值的影响,但尚未形成系统的预处理方法,预处理效率也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本文利用自主研制的有机碳自动预处理仪建立了两种自动预处理方法;根据国家标准《沉积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GB/T19145—2022)规定的预处理流程,采用多种岩性、不同TOC水平的国家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样品对这两种预处理方法进行了方法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自动预处理方法的优势。结果表明,两种自动预处理的方法回收率总体为96.23%~102.12%,相对标准偏差为0.37%~3.23%,满足标准规定的数据准确性、重复性和再现性要求,数据质量较手动法得到进一步提升;自动预处理法的预处理时长大幅缩短至4~6h/批,提高了测试效率;氯离子活度对洗样次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可监测并有效降低样品中氯化物的残留量,建议作为洗样终点的定量监测指标。建立的两...  相似文献   
433.
几丁质是贝壳有机框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贝类生物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贝壳不同部位的几丁质含量与类型是否存在差异,目前还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脱钙、脱蛋白、漂白的方法分别从长牡蛎贝壳的壳膜、贝壳表面的角质鳞片、贝壳内侧的棱柱层与片层结构中提取到粉末状固体,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对提取产物进行鉴定,发现这3个部位的提取产物均具有几丁质的特征吸收峰。通过对比3个部位提取产物的吸收峰,发现壳膜和角质鳞片中提取到的几丁质产物FTIR结构较为相似,其结构特征更接近于β-几丁质;而在富含钙质的棱柱层及片层结构中,几丁质提取产物在1 620 ~ 1 660 cm-1波数处有两个特征吸收峰,其结构更接近于α-几丁质。在长牡蛎壳膜、角质鳞片及贝壳内侧的几丁质提取物的含量分别为:(15.14 ± 1.13)%、(4.52 ± 0.85)%、(0.27 ± 0.12)%。3个部位中,壳膜主要由几丁质和基质蛋白构成,角质鳞片则积累了更多钙质,而贝壳内侧的棱柱层与片层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导致壳膜中提取产物得率最高,而在贝壳内侧提取产物得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34.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GFS (Globle Forecast System)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TBB资料等分析2013年8月23—24日发生在湖北江汉平原的强降水机理。结果表明:23日傍晚登陆的热带低压"潭美"(1312)南北走向850 hPa倒槽在江汉平原上空停滞,江汉平原西部宜昌站与东部武汉站低层都是暖平流,但高层只在武汉出现冷平流,江汉平原先后受到两个α深对流云团影响,短时强降水站次较少、降水量较小。24日傍晚冷空气从黄河下游南侵,850h Pa倒槽在江汉平原顺时针旋转为西南至东北走向,豫鄂之间925 hPa相当位温锋区加强。宜昌、武汉都是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宜昌静力不稳定与可降水量加大,武汉维持静力不稳定与大值可降水量,两站风的垂直切变减小,这些促使江汉平原湿对流发展。江汉平原β尺度对流云团多次合并形成一个α深对流云团,短时强降水站次较多、降水量较大。短时强降水落区与850 hPa倒槽位置关系密切。定量诊断结果表明,纬向风地转偏差科氏力促进850 hPa鄂西南24日20时以后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倒槽向西移出湖北;但南北风的平流项与对流项却一直不利于鄂西南地区南风增加,它们是"潭美"低层倒槽滞留江汉平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5.
为探究自然海区与室内养殖环境对软体动物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黑色壳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海区与室内环境分别暂养30 d后,对长牡蛎的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差异细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出现较为明显的壳褪色现象,其黑色素含量显著下降,远低于自然海区养殖的黑壳长牡蛎。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Cyanobacteria)为长牡蛎壳表面的主要优势菌,其中变形杆菌的丰度超过50%。在门水平上,放线菌(Actinobacteria)、俭菌超门(Parcubateria)和Bacterial rice cluster 1(BRC1)在室内、外养殖长牡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而具有降解作用的放线菌和俭菌超门细菌在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壳表面丰度较高。在属水平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共计67种。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黑壳长牡蛎壳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差异,为解析长牡蛎壳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436.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流域腹地,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夏季小时强降水(Hourly Heavy Rainfall,HHR)因突发性强、预测难度大等极易致灾。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小时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1992—2021年三峡库区夏季HHR和强降水事件(Heavy Rainfall Event,HRE)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夏季HHR局地性强、强度大,其降水量对夏季总降水量贡献大,且主要源于降水频次的贡献,库区东南部是高值中心。近30 a来,三峡库区夏季HHR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HHR的降水量和频次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清晨和下午,且日峰值时间位相与地形相关。三峡库区夏季HRE以短历时(1~6 h)为主,其降水量多为20~60 mm,而长历时(>12 h)发生少,其降水量多为60~100 mm。短历时HRE多开始于下午,其最大小时降水量也多发生于下午,而中历时(7~12 h)和长历时HRE多开始于夜间,二者的最大小时降水量均多发生于清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