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龙滩水电站右岸导流洞开挖中爆破损伤范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确定岩石爆破中爆源近区的质点峰值震动速度衰减规律的波动方法,导出了岩石爆破中岩体损伤范围的计算式。结合岩体爆破损伤的质点峰值震动速度安全判据,就龙滩水电站右岸导流洞爆破开挖工程中岩体损伤范围进行了计算,并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围岩损伤范围的声波法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82.
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床主要产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石英砂岩、粉砂岩中 ,矿体受一组北东向的压扭性断层控制而呈似层状、脉状产于断裂带中。包裹体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低温 (平均124~141℃ )、低矿化度的盆地卤水 ,流体的H、O同位素组成位于大气降水线附近 ,反映了水 /岩作用程度较低、水 /岩反应时限短 ,流体流动与循环速度较快。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景星组沉积之后的13~16Ma期间断裂作用所产生的断裂渗透性达到最大 ,此期间流体演化的温度也达到125~140℃。断裂作用所产生的高断裂渗透性对周围地层中的流体产生泵吸作用并形成流体流动的断裂引水渠 ,从而导致大量流体在断裂带中快速流动、循环和汇聚成矿  相似文献   
83.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 ka 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平洋一致,直接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在900 ka BP之后MIS22期间有明显的减弱。表层水大幅度降温还发生在后继的MIS 20、18、16几大冰期,说明主要冰期旋回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经历了长达400 ka的过渡时期,并且冬季风增强也在过渡时期的后半段最明显。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δ1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在0.9 Ma 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转型时期海—气耦合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84.
通过汇总全球几个主要的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古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从有机质的生产、来源和保存条件3个维度将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古海洋模式概括为:①三角洲-陆源海相模式,如西非陆缘盆地发育的烃源岩;②强蒸发-上升流模式,如墨西哥湾中生界烃源岩;③滞留静海-湿润气候模式,如北海盆地钦莫里阶烃源岩。结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恩平-珠海组(始新统—渐新统)处于半封闭局限海环境,普遍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陆源有机质供应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具备发育优质海相烃源岩的古海洋条件。  相似文献   
85.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 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碳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碳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86.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了解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argentinus)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规律,从而对阿根廷滑柔鱼的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作者根据2012~2017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评价等数理方法对西南大西洋资源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重心主要在经度上分布于58°W~63°W海域,纬度主要集中在41°~44°S、47°~48°S两个区域,高平均网次产量(10 t/网)的海域主要在57°W~67°W、41°S~42°S和57°W~67°W、44°S~50°S海域。灰色关联度表明:6年间,以2015年滑柔鱼资源状况最好,其次是2014年,2012年最差,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处于中间水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可用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87.
从化石群及壳体同位素看古近纪东营湖湖水化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海源陆生化石”、壳体O、C和S同位素等几个新的角度和方法对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纪古湖泊湖水化学性质进行讨论。通过与现生“海源陆生生物”的比较,得出原先认为是“海相”标志的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沟鞭藻和疑源类、多毛类和钱等实际上是“海源陆生化石”,它们生活以在Cl^-和Na^ 为主的咸水湖泊环境。超微化石S同位素分析表明,渐新世与始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的^87Sr/^86Sr比值都明显高于同时期海水的^87Sr/^86Sr比值,而与现代河、湖水的^87Sr/^86Sr比值相近,进一步揭示它们生活的环境不是海,而是与海无关的湖。介形虫壳体O、C同位素分析则表明,古东营湖是一封闭型咸水湖泊,从另一角度也否定了与海连通的可能性。根据不同层段同位素特征讨论了湖水矿化度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88.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植物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采用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沙丘生境下斑块植被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沙鞭种群在不同沙丘生境下均存在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沙鞭种群在半固定沙丘中2—37 cm尺度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95—168 cm尺度负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3)沙鞭种群在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流动沙丘0—50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固定沙丘0—3、98—105、110—123 cm和130—168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斑块状分布和种内种间竞争是沙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转变的关键,确保斑块内部个体高度聚集,牺牲斑块外围个体是沙鞭种群空间布局和资源占据的生态适应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89.
通过研究国家相关海洋观测标准对海水温度观测的规约,结合当前船载水温观测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总线的船载磁吸附温度链式观测方法,并对其在结构设计、理论模型、算法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多个竖直分布的温度传感器实时观测,采用自适应参数化算法,有效减少了风浪、海流、热辐射等方面的影响,具有观测层深相对固定、精度高等特点,可实现船...  相似文献   
90.
月地岩矿光谱特征对比及月表信息提取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月、地同类岩石矿物的光谱特征差异,对比了遥感地质信息提取方法和模型的适用性。利用Clemen-tine UV-VIS(紫外—可见光)数据,以月表典型撞击坑Aristillus(阿里斯基尔)和典型月海Humorum(湿海)为研究区,对月球表面岩矿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