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93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为研究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南黄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野外观测和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垂直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5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75.6%和84.6%。其他较重要的类群还包括底栖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等。夏季和秋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14.9±32.1)ind./(10 cm2) 和(350.8±30.7)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分别为(651.7±98.0)μg/(10 cm2)和(589.2±37.1)μg/(10 cm2)。小型底栖动物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在季节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引起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秋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差异不显著。推测黄海冷水团是影响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类群多样性相较于国内其他对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低,其中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及有机质含量是引起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N/C比值)评估显示秋季该区域存在有机污染,这一结果与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同一区域进行环境评价的结果不一致,对于应用N/C比值评价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2.
针对航海雷达图像上常见的同频干扰噪声,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抑制方法。该方法采用阈值分割技术对噪声进行检测,然后对检测出的噪声点进行插值修复。使用X波段航海雷达图像对该方法进行检验。采用信噪比、偏差指数和相关系数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既能显著地抑制航海雷达图像的同频干扰噪声,又能较好地保持原始图像的信息,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它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方法。  相似文献   
733.
于2007年7月28日至8月14日期间对江苏大丰海岸中潮滩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大小潮周期沉积的现场观测与采样,对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沉积通量和质量磁化率等的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潮滩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沉积通量等与潮汐的周期变化关系不明显,而与波浪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中潮滩的上部到中部,再到下部,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沉积通量由低变高,质量磁化率由小变大。此外,研究区的中潮滩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与粒径组分中的细砂和极细砂关系密切。本项研究结果为微观尺度上潮滩沉积差异的分析以及潮汐韵律层作为高分辨率测年工具的适用性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34.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变化检测在灾害评估、城市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为提高建筑物变化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对不同时相的图像分别进行建筑物提取,再利用差值法进行变化检测提取建筑物变化结果的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分类验证原理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建筑物提取与优化,进一步将两幅不同时相的建筑物提取结果转化为两幅二值图像,在此基础上使用图像差值法得出图像变化的部分,最后对初步结果进行腐蚀膨胀等后处理,得到最终的变化结果.实验表明,该方法相对于直接利用原始影像进行变化检测,能够有效对变化建筑物进行检测并提高检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35.
2.5 Ma以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在波动中向干旱方向发展。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然而,来自柴达木盆地新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冰期越来越干燥,间冰期干燥程度却存在减弱的趋势。并且这种变化是呈阶段性的。最明显的阶段划分应在0.8-0.6Ma前后。这种现象可以用青藏高原的隆升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通过增强冬季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使冬季风增强,使东亚季风区冰期气候更加干燥寒冷,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使夏季风增强、间冰期气候更加温暖湿润,从而使得中国季风区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差增大。可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我国西北内陆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弱,间冰期或者湿润期湿润程度的增大如何与高原隆升和季风系统的调整相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36.
一个预测冬小麦根系层储水量的概念性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对SPAC系统的认识,以1995~1996年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和1993~1994年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季土壤-作物-大气田间观测数据,对冬小麦根系层水量平衡的概念性模型进行参数确定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根系层储水量的预测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模型参数较少,形式简单,便于生产实践应用,但是具体的参数须通过田间试验获得。  相似文献   
737.
矿区成矿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成矿流休的初步研究表明,五台山七图金矿的成矿物质(金,银)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滹沱群四集庄组粗碎屑岩组合,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去硫作用提供了金矿化的硫源,韧-脆性剪切事宾发育及活动是金矿化的动力学机制,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的性质,在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形成的蚀变岩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38.
南黄海冬季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2003年1月南黄海鳀鱼越冬场调查航次中22个站位所取得的小型底栖生物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类群,占整个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87.1%。不同站位线虫的丰度从每10cm2505条到1272条不等[平均(831±247)×10-1ind/cm2]。其中80.1%的线虫分布在表层(0-2cm)沉积物中。共鉴定出线虫22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145属、32科、4目,主要优势种是Dorylaimopsis rabalaisi、Terschellingia longicaudata、Sphaerolaimus balticus、Quadricoma scanica、Paramonohystera riemanni、Vasostoma spiratum和Promonhystera faber等。营养结构中沉积食性者(1A 1B)占优势;线虫群落中幼龄个体一般占到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60%以上;雌雄比例平均为1︰0.79。分析检验显示研究站位冬季线虫的种类组成应属于一个群落,两个亚群落,总体上属于潮下带泥质生境冷水性群落。相关分析表明线虫丰度与水温和盐度显著相关;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与Chl-a和Pha-a显著相关。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均与Chl-a的含量显著相关;线虫的种类数与有机质含量、含砂量呈显著相关,与Chl-a和Chl-a Pha-a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39.
740.
冰川漂砾的形成年代通常难以直接测定,并且漂砾形成以后是否被再次搬运或者移动过,更是无法知道。本文研究发现,通过测试砾石不同部位的宇生同位素,不仅可以测定砾石形成的时代,而且可以确定砾石再次被搬运或者被翻转的年代,从而恢复砾石运动的历史。本文以石英中生成的宇生同位素^10Be,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海子山的冰川漂砾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砾石形成于倒数第二次冰期(186~128ka BP之间),在末次冰期中再次被冰川搬运,使之反转。该方法不局限于^10Be和冰川漂砾,也适用于其他陆面岩石中生成的宇生同位素以及其他成因的石块或者砾石。因此为探讨冰川作用、泥石流活动、重力崩塌等过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