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m/a ;五道梁相对于格尔木上升了约 2 10mm ,上升速率约 10mm/a。 2 )昆仑山口至五道梁之间的可可西里地区 ,在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以 7mm/a的速度整体抬升的同时 ,还相对于南、北两侧的五道梁和昆仑山隆起区以 3~ 7mm/a的速度下沉。 3)格尔木—五道梁剖面垂直形变整体符合俯冲 -逆掩地壳增厚模式 ,其中 ,沿西大滩断裂、中昆仑山断裂和昆仑山北缘断裂带的逆冲推覆运动 ,占了整个东昆仑山现今构造隆起的大部分 ,其逆冲推覆运动有自南向北衰减的特点。 4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沿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35 0km的左旋破裂带 ,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均匀错动段 ,错动量最大可达 6m ,最小只有 2m。基于Okada (1985 )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不均匀左旋错动可以在昆仑山口破裂带  相似文献   
92.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3.
汶川大震前扰动异常的震源区定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及周围数百km范围内青海、四川地区定点前兆观测获得的、类似前驱波特征的扰动异常,根据其异常分量、幅度、出现时间、空间位置与所处构造断裂展布等信息,构建"源兆信号"传播函数,借助拟牛顿最小二乘法反演可能的"未来震源区"。所得模拟震源位于龙门山断裂北段,距实际震中约134km,传播起始时间为震前近13h。  相似文献   
94.
In this paper, progress in strain study of blocks and faults by GPS data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ept that active structures between blocks are the main body of crustal strain is clarified. By energy transfer principle of elastic mechanic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ain around faults and tectonic force on fault surfaces is set up and main body element model of crustal strain is constructed. Fin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mechanical evolution of model and seismogenic process of Kunlun earthquake (Ms=8.1) is discussed by continuous GPS data of datum stations.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vely relaxed change under background of strong compressing and shearing may help to trigger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95.
共和6.9级地震垂直形变场位错模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a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巩守文  王庆良 《地震学报》1993,15(3):289-295
共和 Ms=6.9地震垂直形变场位错模式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强震的发震构造为一位于共和盆地最新沉降中心附近、产状为 N60W/SW<47的隐伏逆断层.其破裂面长度30,宽度14km,沿断面方向的上、下界埋深分别为3和17km.共和6.9级地震的最大同震、震前垂直形变量分别为247和100mm.本文还对震区震后继续迅速隆起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6.
震源机制反演中的形变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巩守文  王庆良 《地震学报》1996,18(2):231-238
从形变基准分析入手,建立了地震形变的真实基准与相对基准概念.在模型参数中引入了基准参数,使得地形变起算点可以设在震中区.提出了基准参数法和形变差值法两种改进的反演方法,并对1990年共和地震做了反演.两种反演结果比较一致,基本上反映了共和地震的震源情况.   相似文献   
97.
利用跨地裂缝水准监测资料和断层位错模型,对大同机车厂地裂缝活动深度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裂缝在深度方向上具有分段性活动特征,150m左右深度以上为强活动段。地裂缝强活动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该区80~150m深度处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相似文献   
98.
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庆良  王文萍 《地震学报》1998,20(5):529-534
强震前在震区及其周围出现明显的浅层地温升高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目前已有的几种机理解释虽均可以各自找到某些方面的证据,但都存在一些矛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测资料对比并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应力-耗散热地温前兆机理模式.其主要观点为: 地壳应力场对岩土介质非弹性变形做功所产生的耗散热,可能是震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地震中期阶段的区域性、趋势性地温升高,主要与区域应力场强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地震短临阶段的突发性地温升高,则主要与震前震源区应力场剧烈变化调整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土层远较岩石层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耗散热,所以震前的地温异常应在土层覆盖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层内,形成所谓的热罩现象.   相似文献   
99.
利用PALSAR数据研究长白山火山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10~2011-03期间共24景ALOS卫星的PALSAR数据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近年形变进行了研究,基于PSInSAR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取了长白山近年火山的时序形变场和形变速率结果。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近年火山活动较弱,仅在火山口附近存在10mm/a的形变速率。同时利用Mogi模型对火山区的岩浆变化体积速率进行了反演,显示该区域的岩浆以~1×106 m3/a的速率补充。  相似文献   
100.
????1970????2006?????????????????仯????????????????????δ?????????С???????????????????????????????????????????????????????????????????¤??17???????????Χ?????????????????????????????2~3 mm/a?????????????????3???????3??????1.5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