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王平  李丽萍  马小平  杨森  汪鸿  张炜 《新疆地质》2012,30(3):355-358
针对沙吉海井田以往未开展过地震勘探,煤层多、局部间距小特点,介绍了研究区主要地震反射波与煤层对应关系.通过对T13、T12、T10、T6反射波研究,采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对该区煤层厚度及煤层结构进行解释,查明井田构造形态和主要煤层赋存变化特征,取得了较好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82.
杨江  王平 《地震工程学报》2011,33(4):359-362
CCD技术近年来已发展的非常成熟,应用范围广泛.本文介绍了利用CCD技术实现的高精度水管倾斜仪测量系统,其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降低了测量过程中浮子干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体积小,安装简单,可用于流动观测中.  相似文献   
83.
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液化是黄土地区的三大典型震害之一,是黄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截至目前,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仍是研究黄土液化的主要方法,而试样饱和度的高低是影响黄土液化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土的性质和饱和的主要指标对砂土和黄土饱和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而后通过对现行的主要饱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归纳总结了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黄土本身大孔隙、弱胶结的特性,就现行主要饱和方法对黄土饱和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每一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反压饱和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现状,对该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4.
2010年11月20日20时到21日08时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出现了暴雪天气过程,这次暴雪是在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中西来斜压槽配合地面蒙古气旋产生的,属强冷空气类。极涡的维持使斜压槽加强,移动缓慢;在印缅槽维持的西南环流场中,700hPa西南槽为华北建立了水汽通道,暖湿的低空西南急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和能量不稳定条件;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了动力抬升作用,大、暴雪就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左侧的耦合区。逆温层和高能舌的存在为暴雪的发生储备了潜在能量。  相似文献   
85.
就SR-28地热井出现的由坍塌引起的卡钻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事故原因分别采用了套铣、测卡、爆炸松扣等技术手段进行了处理,并取得了成功。介绍了该井事故的处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6.
黄铁栋  王平  李慧  陈俊  周欢  韦欣 《新疆地质》2011,29(3):324-326
通过对主煤层煤岩组分对比发现,沙尔湖煤田煤显微煤岩组分以惰质组分为主,组分因埋深不同有差异.利用镜质组与惰质组组份含量比例关系,推测煤层在沼泽积水较深还原环境中形成.煤中惰质组分含量较高,说明成煤期地壳缓慢上升,沼泽积水变浅的氧化环境.煤田自西向东主煤层形成时期沼泽积水深浅(地壳升降)变化韵律一致,早期深水中心偏向东部(葛洲坝煤矿方向),晚期深水中心偏向西部(格鑫煤矿方向),东部持续缓慢抬升使成煤阶段处于氧化环境,惰质组含量逐渐增高,并明显高于西部.同时,煤中无机质含量较高,反映当时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成煤环境.据巨厚煤层产出、聚煤中心赋存(直接在二叠系老地层上)和煤层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多方煤层特征,认为沙尔湖煤田巨厚煤层的形成具异地成煤特点.  相似文献   
87.
北大岩金矿位于三道湾子岩金矿的外围,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地勘局发现的品位较高的岩金矿之一.本文论述了该矿床地质背景、矿体特征、成矿期次、流体包裹体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对矿床形成条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北大沟金矿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8.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对准东煤田不同勘探区煤样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对准东煤田主要勘探区煤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国和世界范围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较系统对比.划分煤中微量元素组合特征,归纳各区内煤的常量与微量元素亲和性.较系统地揭示了准东煤田煤中微量元素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煤田大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地球化学环境条件及煤中伴生元素工业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万里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河流袭夺事件,现今的长江中游河段(川江)曾经作为古长江的西支,自东向西汇入南流的古金沙江,后来由于不断的反向才使其与古长江的东支,即现今的长江下游得以贯通.针对这一河流演化模式,学术界普遍将长江三峡的黄陵背斜视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然而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地貌证据,以致于无法解释具体的河流袭夺和反向过程.为此,本文从川东-湘鄂西弧形断褶带的构造地貌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不同区段长江及其支流与构造线的交切关系,提出古长江东支和西支的分水岭应位于弧形带的“中线”附近的向斜谷地内,而并非前人认为的黄陵背斜.通过对向斜谷地内正交型水系样式下的河流袭夺案例分析,结合先进的河流纵剖面分析技术,揭示出由于基准面下降而造成的纵向河段被袭夺并最终反向的机制.另外,根据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的白垩纪-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学和物源分析,进一步限定了长江中游的袭夺和反向开始于始新世,直到中新世才形成现今贯通的长江.  相似文献   
90.
地球表面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各式各样的侵蚀作用,了解侵蚀过程及其速率大小有助于人们认识许多重要的地质作用和过程.本文介绍的内容是长江流域河流沉积物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研究工作,目的是在于定量估算长江流域及其子流域的平均侵蚀速率,更好地理解沉积物的由源到汇过程以及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供自然背景,分析样品来自于长江主要干流和支流的表层现代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干流10Be含量从金沙江流域到长江口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趋势,不同的是支流10Be含量值偏低而且比较稳定.这很可能受核素产生率和侵蚀速率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长江上游干流沉积物中10Be含量最高,随着低含量物质的不断从支流汇入,产生“西高东低”的现象.10Be侵蚀速率估算表明长江干流金沙江上游段平均侵蚀速率较低,在44.7~48.1m/Ma之间;长江中游段(枝江至彭泽)长江干流侵蚀速率数据变化较大,在65.7 ~ 175m/Ma的范围内波动;到长江口平均侵蚀速率比较稳定,在50~60m/Ma之间变化.与干流相比,长江支流侵蚀速率显著偏高.侵蚀速率最高的地区在大渡河-岷江流域,平均侵蚀速率在300m/Ma之上;侵蚀速率最低的区域发生在乌江流域,平均的侵蚀速率在10 ~ 30m/Ma之间.比较长江流域10Be和水文估算的侵蚀速率可以看出,水文估算总体上反映的侵蚀速率要普遍高于10Be反映的侵蚀速率.大渡河-岷江流域地表侵蚀速率高主要与构造活动、地貌发育、岩石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嘉陵江、汉江等流域水文数据估算侵蚀速率明显超过10Be估算的结果,可能与地形地貌等地质因素对侵蚀作用的影响显著下降,以及人类长期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