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马氏珠母贝的印度群体(II0)和三亚群体(SS0)的2×2双列式杂交获得了4组子代,II1(II0♀×II0♂)、IS1(II0♀×SS0♂)、SI1(SS0♀×II0♂)和SS1(SS0♀×SS0♂);分析表明,杂交组子代IS1和SI1在壳高、壳长、绞合线长、壳宽、壳重上都表现出杂种优势;IS1在壳宽指数上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在总重和壳重指数上未表现杂种优势;SI1在总重和壳宽指数上表现出杂种优势,而在壳重指数上未表现杂种优势;SI1在壳高、壳长、绞合线长和壳重上的杂种优势较IS1高,差异极显著(P0.01),而IS1在壳宽上的杂种优势较SI1高,差异极显著(P0.01)。应用6个微卫星位点分析4个组合子代的平均FST值为0.357,表明4个组合子代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和较高的分化水平;平均等位基因数依次为SI1(6.17)IS1(6.00)II1(5.00)SS1(4.67),等位基因丰度依次为SI1(5.34)IS1(5.04)II1(4.47)SS1(4.55),期望杂合度(He)依次为IS1(0.55)SI1(0.54)SS1(0.44)II1(0.42),观察杂合度(Ho)依次为SI1(0.52)IS1(0.46)SS1(0.35)II1(0.29),杂交子代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高于自繁子代,杂交增加了杂交子代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与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增加直接相关;综合考虑杂种优势与遗传变异的结果,确定三亚野生群体♀×印度养殖群体♂杂交组合作为"珍珠贝育种规划POBs"的主要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42.
象山港海域的开发和管理活动需要准确、高效、可靠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水质的自动、连续监测和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在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赤潮预警预报、海洋污损事件应急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影响下,其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不断的挑战.造礁珊瑚及其共附生微生物共同组成"珊瑚-微生物"共生体,共附生微生物和珊瑚的健康密切相关.化学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及微生物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内在驱动力.文章总结了几类重要的造礁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信号分子,包括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 AHL)类的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 QS)信号分子、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和珊瑚互作中媒介作用的研究进展,比如AHL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的协作和竞争、DMSP和NO介导的微生物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胁迫下珊瑚和微生物对ROS响应过程,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可影响珊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信号分子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可从驯化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的角度为造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4.
中国COVID-19疫情时空演化与综合防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钢  王皎贝  徐婷婷  高兴  金安楠  于悦 《地理学报》2020,75(11):2475-248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均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及相关POI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等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和小区4个空间尺度探究疫情在中国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探索疫情防控的综合机制与策略。结果表明:① 中国COVID-19疫情在时间演变上,始于大雪,盛于立春,衰于惊蛰,滞于春分,并经历早期武汉主导暴发、中期全国差异扩散、后期武汉主导衰减及末期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个阶段,对重要事件节点响应明显;② 空间分布呈现“喇叭”状的“一核两弧多岛”格局,主要受邻近性与联系强度影响;空间演化经历“核发—群发—散发—点发”4阶段模态,各阶段核心聚集区均位于湖北省内。最后,整合中国疫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措施,提出针对当前疫情发展和应对未来类似挑战的人地互馈协同发展的有效对策,具体随时间表现为及时响应、统筹合作、常态防控及严防输入等,并展望未来深入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5.
风暴潮灾害是威胁上海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科学客观地做好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对于风暴潮灾害的观测预报、风险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上海市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调查评估内容不全面、工作机制不健全、灾情调查口径不统一和技术规范不完善等不足,提出明确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主体、建立“1+2+5+X”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机制、建立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分级响应机制和编制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手册等建议,为上海市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GPS/PWV资料在梅雨锋暴雨个例中的同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天气预报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3DVAR,利用江苏省GPS/PWV(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GPS反演得到可降水量)资料,并将其与探空资料比对订正,针对2011年6月18日梅雨锋暴雨进行3 h循环同化模拟。在降水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与单点同化试验基础上,设计多组试验对6 h降水量进行TS(Threat Score)评估。结果表明:(1)同化订正GPS/PWV资料对降水预报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大雨、暴雨量级以上的预报能力;(2)降水量的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均方根误差)相比控制试验均减小,CC(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均增大,最显著试验RMSE从19.1 mm下降到12.6 mm,CC从0.45上升到0.74;(3)NMC方法统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条件下中雨至暴雨量级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默认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在大雨以上量级TS评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47.
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核心文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发文时间、地区分布、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高被引文献等方面,总结比较了2000年以来中外犯罪地理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1)国内外犯罪地理发文量整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美国发文量首位度明显。学科分布国外较为广泛,国内相对集中,且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国外较强,国内机构联系较弱,后续研究力量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2)不同时期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不同:国外侧重于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引发的多类型犯罪研究,从微观到宏观,涉及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面;国内聚焦于城市社区“两抢一盗”犯罪、省域拐卖儿童犯罪和毒品犯罪等类型,微观和宏观并举,实证案例研究逐渐增多。3)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国内外犯罪地理发展势头良好。犯罪分布模式、空间防控对策与犯罪风险模拟仍是当下较为活跃的研究议题,“3S”技术开发和大数据应用将成为犯罪地理研究的两条并行趋势线。未来需要以综合性思维审视犯罪地理环境,持续关注犯罪地理研究的潜在领域。同时,信息技术发展与计量模型应用为犯罪地理带来新契机,必须立足于当下国际社会环境,加强个人、组织和团体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成果,探索多样化的犯罪防控模式,并采取全球合作的方式应对区域所面临的犯罪挑战。  相似文献   
48.
陕西省COVID-19疫情时空演化与风险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与蔓延,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了极大挑战,已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痛点问题。大流行病在人群与地域的传播扩散是人类与疫情抗争的时空动态过程,值得从地理学视角展开讨论。文章以毗邻中国疫情始发省域湖北的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官方通报的病例数据与人工判读采集的病例详细信息及相关POI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探究确诊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疫情的时空演化格局,评估重点市域的疫情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陕西省确诊病例以男性居多,年龄上整体趋向中高龄化,以40~49岁人群为最;外地感染与本地感染均以由“城”作起点的迁移主导;多呈由武汉输入型病例所致的小型核心家庭群聚感染模式,而大型复合感染及特殊场所感染影响深远。2)疫情时间变化差异性显著,整体呈现波动发展、低速衰退、平稳清存3个阶段,确诊时间相对发病时间及初诊时间存在滞后性,且输入型病例多在返陕后0~3 d出现症状。3)疫情在陕西省的空间扩散呈现“远鄂单核”的结构模式,这显著区别于其他环鄂省域。陕西省COVID-19发病率空间分异显著,表现为集中于中南部的倒“T”型分布模式;市域演变呈“三足鼎立”模态;流动路径以“武汉—西安”为主,呈“一源多汇、汉入中南”的流动格局。4)重点市域西安疫情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一组团三小片”格局,主城区风险等级高于周边区县。  相似文献   
49.
Iwan模型用于场址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层动力反应分忻是进行地震小区划和选择重点工程设计地震动的重要手段之一。Iwan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循环荷载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Iwan模型中附加阻尼元件的特性。作者指出,该元件实际上等效于在运动方程中附加一个阻尼项;它和模型的连接方式,即取串联或并联的连接方式,决定于模型的荷载是力还是变位。据此编制了一个用显式差分方法分析一维场址动力反应的计算程序,该程序考虑了边界能量的透射和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对士层反应的影响。文中还简略介绍了运用Iwan模型于烟台市地震小区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利用田野调查和网站登记的案例资料,运用生命历程理论与模糊损失理论,从被拐卖、被收养、开始寻亲到寻亲成功这一过程揭示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型态与走向,并进一步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线整体呈现波动型和平稳型两种型态,寻亲成功后,他们的生命轨迹线仍然按照各自的处境持续发生变化。(2)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型态与收养家庭的优劣程度密切相关,生活在恶劣型家庭的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线波动起伏较大,生活在中间型和良好型家庭的被拐儿童生命轨迹线比较平缓。(3)在整个寻亲过程中,宏观的社会变迁对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具有非常强的形塑力,但个体能动性的诠释力也不容忽视。(4)即使生命轨迹平稳向上流动的被拐儿童,也难以抵消拐卖经历带来的不利影响,拐卖事件通过连锁反应、持久作用、交互作用与累积效应多重作用力持续影响被拐儿童的生命轨迹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