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地面沉降危险性分级标准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面沉降是我国广大平原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各评估单位对其都有详细的研究和论述,但对危险性程度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以沉降速率或累计沉降量划分均不全面,难以给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提供一个系统的量化的指标。现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地面沉降危险性程度进行量化分级,拟对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统一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52.
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7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溃疡病主要由3种致病弧菌引起: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弧菌V. harveyi和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为了解大黄鱼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理,对其疾病防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实验将健康的大黄鱼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注射0.2 mL的哈维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灭菌生理盐水。在人工感染后的第0,1,2,4,7,10,13,16,20天分别采样,通过测定每组大黄鱼血清中7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比较这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1~10 d,实验组大黄鱼血清中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逐渐升高最后趋于-致的现象,且不同病原菌之间存在-定的时效差异。 碱性磷酸酶(AKP)对入侵体内的哈氏弧菌反应较敏感,ACP、POD和MPO对溶藻弧菌反应较敏感,LSZ和PO对副溶血弧菌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53.
辽宁省泥炭的成因类型有陆相的沟谷类和河谷类,海陆交互相的河口类和海滨类.泥炭区域分布不平衡,辽东山地丘岭区为泥炭丰富区;辽南丘陵沿海为泥炭多量区;辽西山地丘陵及辽中平原区为泥炭少量区.从新构造运动与地貌、水文、海进海退和气候4个方面对泥炭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
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厚超  杨平  王国良 《岩土力学》2014,35(12):3636-3641
在天然冻土区或人工冻土工程中存在着大量冻土与结构物接触界面层问题,目前有关此类接触界面层力学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手段缺乏。为此,在已研制大型多功能冻土-结构接触面循环直剪系统DDJ-1基础上,改制冻土剪切盒,凸出冻土试样界面层,研发微变形测量系统,组成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力学试验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实现不同边界条件下接触界面的力学特性试验,而且能测量和分析接触界面层不同位置的冻土体位移,分析研究不同冻土温度、不同结构粗糙度、不同法向荷载作用下界面层冻土体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再现冻土与结构接触界面层的力学变形行为,可为系统开展冻土-结构接触界面层的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55.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引起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溃疡病的3种主要致病菌.将试验大黄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腹腔注射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采样,通过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NBT阳性细胞数量以及溶菌酶活力的变化趋势来探讨3种致病弧菌感染对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感染后的1~7 d.在人工感染的初期,各实验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上升,7 d以后各类血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其中哈氏弧菌感染组在白细胞数量、NBT阳性细胞数量等多个指标上的变化最为明显.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脾组织,鱼体受感染后两者溶菌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研究认为反映鱼体受感染后从应激反应发生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主要发生在病原菌感染前期,不同致病菌与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之间呈现一定的时效差异.  相似文献   
56.
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良  金珊  李政  陈寅儿 《台湾海峡》2005,24(4):474-480
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研究分析了取自浙江舟山朱 家尖养殖区的三疣梭子蟹5种组织中10种同工酶以及肌浆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 生化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在对40只梭子蟹所检测出的10种同工酶的25个基因座 位中,ADH、ACP-1、CAT-2、EST-2、FDH-2和SOD共6个基因座位为多态,其多态座 位比例(P)为24%,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为0.106 6.同时在CAT、LDH、ACP、FDH 4种酶及肌浆蛋白(Pm)中表现出显著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57.
为解析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于2012年4—11月采用跟踪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病原分离鉴定及病蟹的病理学观察,统计分析了浙江省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表明,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肌肉、鳃等组织病理显示有大量血卵涡鞭虫侵染,并能用PCR方法快速检出。温州地区养殖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在每年5—11月均有发生,7—9月为集中发病时间,死亡高峰出现于8—9月之间,年份间(2010—2012)与发病率无相关性,而不同月份对病害的发生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发育阶段以脱壳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蟹的规格主要以50g以下的幼蟹和250g以上的成蟹为主。拟穴青蟹血卵涡鞭虫病的发生与水温(r=0.756)和盐度(r=0.631)变化关系较密切,夏、秋季节受梅雨、台风影响而引起水温和盐度的剧烈变化可能是暴发血卵涡鞭虫病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8.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的防治药物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研究了海水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病原菌-哈氏弧菌(Vibrio harueyi)对24种化学疗剂及15种中草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盂多、磺胺+TMP、磺胺甲基异恶唑等6种化学疗剂及地榆、石榴皮、五味子等3种中草药抑菌作用较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药物联用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59.
大黄鱼溃疡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溃疡病大黄鱼的骨骼肌、鳃、肝、肾、脾、肠6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溃疡病的发生机理.组织病理显示,溃疡病的病变性质为变质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肌丝断裂,炎性浸润;鳃丝肿胀,鳃小片溶融,细胞变性坏死;肝实质细胞空泡化,结缔组织异常;肾脏弥散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脾脏和肠也产生炎性症状.超微病理显示,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肌丝碎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肝脏组织及细胞内大量脂肪积聚表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肝内细胞大量坏死并溶融,核肿胀破裂溶解,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肾脏组织细胞发生形变,胞核异常;脾内细胞可见明显的纤维化;肠壁黏膜细胞结构破坏或消解,肠壁结构严重破坏.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组织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全身性组织严重损害,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丧失正常的生理代谢作用;病鱼的摄食能力也逐渐减退或丧失,终至死亡.最后提出一些防治大黄鱼溃疡病的建议.  相似文献   
60.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道了浙江省发生的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特征。以4株分离菌作代表,显示人工感染结果为100%的试验鲈鱼死亡,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测试,96915-1等菌株应归属于弧菌属中的哈氏弧菌(Vibio harveyi)。这些菌株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磺受甲诺异恶唑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