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基于SIO(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最新全球重力和高程模型,计算了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荷载比.结合大地热流、地震速度结构、地震活动和断裂构造分布等,分析了地壳均衡状态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地质构造单元间的差异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布格重力变化范围约为-500~0mGal(1mGal=10~(-5)m·s~(-2),下同),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区域形成弧形重力梯度带,近年来的中强地震活动频发于该梯度带不同部位,应与其应力依次释放有关;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其变化范围约为-80~+100mGal,且大部分区域处于±20mGal以内的被认为处于重力均衡的状态,重力非均衡(正或负)多出现于块体边界带附近,地震多发生在靠近块体边界的均衡重力异常(正或负,主要为正)区域内;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_e)为10~65km,不同构造单元之间T_e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较低的T_e值出现在龙门山构造带附近,T_e值为20km左右,岩石圈荷载加载比为0.5~0.8,表明现今的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由莫霍面加载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挤压增生与横向流动同时发生,是造成该区域地震发生与重力均衡异常高值重合、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大地热流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获得的地壳均衡特征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强度结果,加深了对巴颜喀拉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泥盆系/石炭系是广泛的不整合界面.在我国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呈现明显的沉积分异,这种差异代表着晚泥盆世以来沉积环境巨大变迁.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本次利用岩石学研究手段,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岩石组合、分布及岩相对比,刻画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沉积物质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讨论...  相似文献   
43.
维生素C(VC)广泛参与动物体内诸如羟化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生化反应。大多数脊椎动物具备VC合成能力,其中L-古洛糖酸-1,4-内酯氧化酶(GLO)是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GLO在体内合成位置随脊椎动物进化地位从低到高总体上呈由肾脏向肝脏转移,最后消失的趋势。GLO基因突变是导致某些脊椎动物无法合成Vc的原因。此外,GLO的活性还受物种、性别、发育阶段、季节变化以及食物中抗氧化剂的影响。然而,导致部分脊椎动物缺乏Vc合成能力的原因及其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帝汶海槽位于东南亚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帝汶海之间的外班达岛弧,新近纪以来特别是晚中新世—晚上新世期间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的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和帝汶海槽的变形,影响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边缘正断层主要控制了台地、地垒和地堑构造,帝汶海槽北部在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岛隆升与海槽沉降双重作用下形成一系列逆冲和褶皱,海槽底部NE-SW向逆冲断层为海槽变形前锋,控制了海槽形态。构造特征与天然地震特征表明,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班达俯冲带位于帝汶岛与内班达岛弧之间的翁拜海峡,以平均约62°的高角度俯冲,俯冲深度超过600 km,深部震源与上部震源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带间断,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已逐渐减缓趋于停止,但由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海槽与帝汶岛变形仍在持续,内班达岛弧正在沿班达海发生变形。在俯冲作用相对平衡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可能会转变为造山作用,未来内班达岛弧可能会隆升形成内、外班达岛弧双重造山带。  相似文献   
45.
四川南江桥亭、流坝剖面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北及川北是未来几年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这个地区的储层类型主要以裂缝-孔隙型为主。通过对南江桥亭、流坝剖面野外地质调查,认为南江地区裂缝可分为成岩缝与构造缝两大类,其中成岩缝有成岩收缩缝和压溶缝合线两种类型;构造缝主要有与岩层面垂直、与水平面垂直、与岩层面低角度相交、与水平面低角度相交的剪切缝及纵张缝、顺层缝和共轭剪切带雁列张裂缝等七种类型。  相似文献   
46.
提出一种基于HMT预测的ICA盲源分离主动分析方法,该方法仅仅需要得到一幅隐秘图像,并采用小波域HMT(hidden markov tree)模型预测出载体图像的一个估计,最后使用ICA盲分离来提取秘密信息和载体图像.仿真实验给出了该方法提取出的载体图像和秘密信息,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7.
约1 000~820 Ma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早期,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构造环境是中国该时期洋陆分布的主控因素;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均位于当时地球的北半球,三大陆块的外围被边缘海和洋环绕.华北陆块周缘以稳定型的滨浅海沉积为主;而扬子陆块周缘表现为沟-弧-盆体系;塔里木西北缘发育阿克苏活动陆缘,塔里木北东缘和西南缘分别发育库鲁克塔格被动陆缘浅海碎屑岩建造和铁克里克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建造.环绕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的边缘海和洋内分布有众多裂离地块,多数地块亲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如伊宁、敦煌、阿拉善、松潘、罗霄和武夷等;少数亲华北和西伯利亚陆块,如宝音图、锡林浩特、额尔古纳、韩家园、佳木斯和阿勒泰等.   相似文献   
48.
古海山是缝合带的关键组成部分,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天山造山带内已发现多处古海山,而北山地区却鲜有报道,古海山的发现可以弥补该地区海山研究的不足.通过在北山中部野马泉开展地质调查、测制剖面,发现了一套原始层序完整、以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和大理岩为主的地层,具有火山岩基座和碳酸盐岩顶盖的结构,二者原始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符合海山的沉积特征.依据地层中的岩石组合和沉积构造,确定其形成于海山斜坡相.野马泉古海山残骸呈NWW-SEE向延伸,东南部更接近海山顶.该海山中的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该海山为洋内弧型海山,野马泉一带位于海山斜坡,其被构造肢解后呈NWW-SEE向分布.   相似文献   
49.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发育的裂陷型盆地,其油气资源丰富,且地处洋陆过渡带,盆地内部断裂特征复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结合多属性分析技术,完善了区域断裂的精细化解释.将断裂构造类型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划分为控盆一级断裂、控凹二级断裂、控带三级断裂、控圈四级断裂和控层五级小断裂;在盆地西南段发育典型的犁式、旋转正断层等单剖面断裂样式,在地震剖面上形成阶梯状、“Y”字型等多种断层组合,其中珠三坳陷的文昌A凹陷内部常可见树枝状构造,珠二坳陷的开平凹陷广泛分布独特的卷心式断层;而在二维平面上也分布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等多种组合类型.受新生代以来的持续右旋应力场作用,盆地西南段整体断裂走向以NE→EW→NW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且断裂活动速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联合影响,盆地西南段处在伸展拉张应力场环境之下,形成了始新世-渐新世NE-NEE向、EW向和中新世NWW-NW向3组断裂发育.珠江口盆地西南段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均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0.
在中國古畫上,我們可以見到經久不變的顏色,究竟是用些什麽東西制造的,頗得研究。當然其中有些顏料我們到現在不能完全知道,但是已經知道的一些,是值得提出來。這是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的用途,也應該知道。而在最近一般畫家多已採最新的有機顏料,雖然用起来方便,但是耐久性却是差的很遠。我們祖先創造使用的那些礦物顏料一部份還是用一定的方法制煉出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