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强降水严重影响烤烟生长和品质形成,对烤烟种植区进行强降水灾害风险区划将有利于烤烟种植的防灾减灾。利用2006—2018年5—6月降水量、2010—2018年烤烟产量和地形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灾害风险指数法,对江西省黎川县烤烟种植强降水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以单日降水强度、5日累计降水强度和高程、坡度、河网密度为危险性因子,以烤烟产量为暴露性因子,以烤烟减产率为脆弱性因子,构建烤烟种植强降水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利用模型对县域各乡镇进行风险评估,并按轻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四个等级进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宏村镇烤烟种植强降水灾害风险等级最高,龙安镇、社苹乡以及县域东北部的厚村乡、洵口镇、湖坊乡、熊村镇为中等风险区,县域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或轻风险区。 相似文献
42.
43.
古河道是陆架出现最多的限制性灾害地质因素,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并挖掘隐藏其中的地质信息,能为海洋工程建设与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复原沉积作用的发育历史。从单道地震剖面识别古河道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后发现,海南岛西南海域沉积层中至少有3期埋藏古河道分布,其中30~80 m水深最为发育,推测分别发育于MIS2、MIS4及MIS5;古河流整体上沉积动力条件较弱,古河道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海南岛岸线空间分布控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南岛陆域,部分沉积物可能来源于古红河流域;即便受到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水系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44.
现代酸性矿山废水(AMD)环境被认为是地球早期环境的理想对应物。AMD的水环境具有金属含量高、pH低的特点,这与太古代-早元古代时期海洋的某些环境条件十分类似。然而,尽管AMD的环境条件恶劣,但仍然栖息着非常丰富的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在这其中那些嗜酸的、营光合作用的真核微生物类群(特别是Euglena mutabilis)更是引起众多科学家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全面概述了在AMD环境中发现的真核微生物Euglenids种群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于理解生命演化和早期地球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指示性作用。Euglenids的细胞具备区域化功能,因而具备需氧和厌氧的蜡酯和甾醇的双生物合成途径,同时它们还可以形成生物膜,所有这些均使得Euglenids能够在早期地球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并持续演化。在AMD酸性环境中发育的富铁叠层石、嗜酸微生物的脂类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比值以及它们独特的生理和生化特征可用于阐述真核生物的演化、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产生、条带状富铁建造的形成以及地球早期的环境演化等。 相似文献
45.
维生素C(VC)广泛参与动物体内诸如羟化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生化反应。大多数脊椎动物具备VC合成能力,其中L-古洛糖酸-1,4-内酯氧化酶(GLO)是其生物合成的关键酶。GLO在体内合成位置随脊椎动物进化地位从低到高总体上呈由肾脏向肝脏转移,最后消失的趋势。GLO基因突变是导致某些脊椎动物无法合成Vc的原因。此外,GLO的活性还受物种、性别、发育阶段、季节变化以及食物中抗氧化剂的影响。然而,导致部分脊椎动物缺乏Vc合成能力的原因及其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6.
利用江西省81个气象站1984—2013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和2010—2019年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了3—19 km半径下闪电日数与雷暴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范围内闪电日数与雷暴日数相等的监测半径置信区间为10.1—11.5 km,监测半径为 10 km 和 11 km 时全省闪电日数与雷暴日数差异不显著,相对偏差最小。聚类分析表明,全省闪电日数与雷暴日数相等的半径可分为5个区域:R1—R5,对应闪电日数与雷暴日数相等的半径均值分别为14.5、9.4、9.6、10.5、10.2 km。 相似文献
47.
王志毅王嘉佩杜爱军刘丽霞喻宝龙王旭 《气象科学进展》2021,11(2):119-120
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建立一个自动判别模型,以识别白茶生长的物候期。通过输入白茶的图像,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提取图像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对图像内白茶生长物候期的识别,再融合气象特征对识别效果进行优化,从而得出了准确率较高的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48.
基础地质调查的首项任务就是查清不同构造-地层区划单元内的地层层序和时代.因此,开展构造-地层区划和建立地层格架,是矿产能源、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等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奠基性工作.本文强调构造、沉积和气候环境等对地层发育的主控作用,并提出断代构造-地层区划定义为: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地质发展阶段(如新元古代,寒武纪等)内形成的地层,通过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沉积和气候环境、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记录的综合调查分析对比后,所进行的地层地理分布划分.根据新含义,本文以中国寒武纪构造-地层区划为实例,拟定出构造-地层区划的主要依据是:全球洋陆重建分布、地层建造大类、基底和盖层地层序列和洋陆转化时间、地层序列完整性与接触关系、地层岩性岩相序列对比、造山带对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造山带叠接缝合带洋板块地层分布与特征、生物古地理区系、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古气候分区、区划边界11条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49.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50.
基于SIO(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最新全球重力和高程模型,计算了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荷载比.结合大地热流、地震速度结构、地震活动和断裂构造分布等,分析了地壳均衡状态和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地质构造单元间的差异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布格重力变化范围约为-500~0 mGal(1 mGal=10-5m·s-2,下同),在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区域形成弧形重力梯度带,近年来的中强地震活动频发于该梯度带不同部位,应与其应力依次释放有关;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其变化范围约为-80~+100 mGal,且大部分区域处于±20 mGal以内的被认为处于重力均衡的状态,重力非均衡(正或负)多出现于块体边界带附近,地震多发生在靠近块体边界的均衡重力异常(正或负,主要为正)区域内;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为10~65 km,不同构造单元之间Te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较低的Te值出现在龙门山构造带附近,Te值为20 km左右,岩石圈荷载加载比为0.5~0.8,表明现今的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由莫霍面加载形成.进一步分析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挤压增生与横向流动同时发生,是造成该区域地震发生与重力均衡异常高值重合、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大地热流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本文获得的地壳均衡特征及岩石圈有效弹性强度结果,加深了对巴颜喀拉东部及邻区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