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依靠实地调查和观测培养学生地理环境认知的传统教学手段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遥感数据的地理环境认知实践教学模式,将多源、多时相和高分辨率的开放遥感数据引入地理环境认知实践教学中,构建开放遥感数据的地理环境认知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典型的实践教学案例设计,推动地理环境认知实践教学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当前追溯到过去,提高学生地理认知技能学习、训练、实践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2.
长期以来,遥感地质解译过程中确定各地层单元相对时代很难脱离已有地质资料单独依赖遥感影像进行判断。在地质资料较少、野外工作开展困难的情况下,地质构造的解译、成矿有利地段的圈定也会受到很大限制。针对此问题,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山地区为研究区,首次采用"构造层次理论",梳理分析利用Landsat8和高分二号(GF-2)卫星影像解译的区域性构造和小型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层次。通过对研究区构造层次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仅依靠遥感影像和有限的地质资料,掌握地层相对时代、构造事件和成矿有利地区等信息,为遥感地质解译工作和发挥国产GF-2卫星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解决境外遥感地质工作中遇到的基础地质资料收集困难、实地考察成本较高以及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薄弱等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在遥感领域中,遥感图像分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运用遥感技术手段提取地物类别信息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以TM影像为研究对象,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详细地论述了该分类方法的整个研究流程,并得到分类后的结果图,最后利用混淆矩阵和Kappa系数对分类后的结果进行精度分析。通过与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决策树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明显,分类精度较高,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均达到90%以上,为遥感图像分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4.
表层水温是影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及机制是评估湖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本文针对水温的长期演变趋势问题,基于实测水文气象数据,采用Air2water数据驱动模型重构洞庭湖长序列水温资料,研究湖泊表层水温在气象条件驱动下的演变特征,为湖泊生态环境监测、水安全保障和综合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有:(1)尽管Air2water数据驱动模型以常微分方程的简化形式概化湖泊热力学过程,但可较准确地反演水温的变化趋势。根据长序列实测气温资料重构的1973 2020年洞庭湖日均水温序列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1973 2020年,洞庭湖水温年内变化具有显著的上升期和下降期,且降温过程较升温快。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均水温呈现持续的波动性上升趋势,且1996年发生突变后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其中城陵矶站和南咀站年均水温的上升率分别达到0.20和0.16℃/10 a。1996年洞庭湖流域的突变式增温主要是由冷季的显著增暖过程驱动。(3)采用广义单位线法建立水温气温之间的耦合关系,水温随气温上升的速率先增大至极大值后逐渐减缓。1996年水温发生突变后,水温随气温的变...  相似文献   
75.
伊犁地块南缘元古宙特克斯群变质岩中侵入有花岗岩类,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一直没有详细的研究。文章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确定花岗质侵入体主要由弱面理化黑云母花岗岩、强面理化二云母花岗岩和未变形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弱面理化黑云母花岗岩和强面理化二云母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其年龄分别为438 Ma和426 Ma;未变形黑云母花岗岩则属于典型的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其年龄介于400~380 Ma之间。结合前人对区域地质的研究认识,笔者认为这些花岗岩类记录了两期不同构造背景的岩浆作用,指示研究区经历了两阶段构造—岩浆演化,即早古生代过铝质钙碱性弱面理化黑云母花岗岩与强面理化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哈萨克斯坦微大陆汇聚拼贴过程的后碰撞造山环境;中—晚古生代钙碱性未变形黑云母花岗岩则形成于准噶尔洋俯冲作用的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76.
柳泉地区是苏北地区煌斑岩的集中分布区,与之相伴的还有金伯利岩和橄榄玄武玢岩。通过研究该区煌斑岩的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柳泉地区煌斑岩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整体属于钾质碱性煌斑岩,具有低硅、富铁镁钛的特点,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柳泉地区煌斑岩形成于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起源于深75~100 km、受俯冲沉积物改造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经含角闪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并沿构造薄弱带上侵至地壳浅部形成的。  相似文献   
77.
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以两种常见的海洋桡足类动物为受试生物,着重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变化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的滤水率、摄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统筹分析了两种海洋桡足类响应温度和盐度变化的摄食与代谢策略,以期为两种海洋桡足类的室内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发现:(1)在5—30°C的温度范围内两种桡足类动物的摄食与代谢均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火腿许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5°C,而拟长腹剑水蚤则在25°C到达峰值,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温度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当暴露于不同盐度(15—35)时,火腿许水蚤可在低盐度(25)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摄食能力,且当盐度为25时其摄食率、滤水率达到峰值,之后便显著下降;拟长腹剑水蚤则在盐度为30时开始下降。前者的代谢能力在盐度为25时开始下降,后者在高盐度(35)时代谢能力依然有回升的趋势,说明拟长腹剑水蚤对盐度的耐受性更强。而火腿许水蚤及拟长腹剑水蚤对低盐度(20—25)有一定的偏好,二者通过强化自身代谢以抵消低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对自身的影响。(3)基于氧氮比(O/N)变化的代谢作用分析显示:在整个温度梯度(10—25°C)中火腿许水蚤的氧氮比波动较大,而拟长腹剑水蚤除在高温(35°C)条件下,其氧氮比均低于24。盐度则会抑制火腿许水蚤的摄食能力从而迫使其分解体内储能物质(O/N24),而对盐度耐受性较好的拟长腹剑水蚤则可始终维持较高的摄食和代谢能力(O/N24)。因此拟长腹剑水蚤能在较大的温、盐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氨氮代谢水平,具有更高的环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78.
王博  黄晓军  刘萌萌 《干旱区地理》2020,43(6):1635-1647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9.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 and δ~(15)N) and carbon/nitrogen ratio(C/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 in the Chukchi and East Siberian shelve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6 were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origin of POM. The δ~(13)C_(POC) values were in the range of -29.5‰ to-17.5‰ with an average of -25.9‰±2.0‰, and the δ~(15)N_(PN) values ranged from 3.9‰ to 13.1‰ with an average of 8.0‰±1.6‰. The C/N ratios in the East Siberian shelf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hukchi shelf, while the δ~(13)C and δ~(15)N values were just the opposite. Abnormally low C/N ratios(4), low δ~(13)C_(POC)(almost-28‰) and high δ~(15)N_(PN)(10‰) values were observed in the Wrangel Island polynya,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early bloom of small phytoplankt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errestrial POM, bloom-produced POM and non-bloom marine POM were estimated using a three end-member mixing mode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POM showed a high fraction in the East Siberian shelf and decreased eastward,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rivers. The distribution of non-bloom marine POM showed a high fraction in the Chukchi shelf with the highest fractio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trait and decreased westward, suggesting the stim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 by the Pacific inflow in the Chukchi shelf. The fractions of bloom-produced POM were highest in the winter polynya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toward the periphery.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oom-produced POM and the sea ice meltwater inventory was observed, indicating that the net sea ice loss promotes early bloom in the polynya.Given the high fraction of bloom-produced POM, the early bloom of phytoplankton in the polynya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marine production and POM export in the Arctic shelves.  相似文献   
80.
我国矿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国土资源部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