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方中生代经历了中国大陆最终主体拼合的陆缘及其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末期,在秦岭—大别山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向西张口的洋盆,即勉略古洋盆。中三叠世末期开始,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发育陆缘前陆褶皱逆冲带与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重要的构造转变,中、上扬子地区处于三面围限会聚的大地构造背景。在这种大地构造格局下,中、上扬子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发育陆内联合、复合构造与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系统。自中侏罗世末期开始,扬子北缘前陆带与雪峰山—幕阜山褶皱逆冲带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及盆地的自东向西的迁移过程和收缩过程。扬子北缘相对华北板块的斜向俯冲导致在中扬子北缘的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俯冲之后以郯庐断裂—襄广断裂围限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块在晚侏罗世向南强逆冲,致使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前陆盆地被掩覆和改造。  相似文献   
272.
为研究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2001-2014年该泉域内具代表性的岩溶水监测点水质资料为基础,以pH值、7大主要离子及TDS作为因子,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与Mann-Kendall(M-K)突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祠泉域14年的水化学场进行时空结构分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特征上,pH值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汾河中段以南出现低值区;Ca2+、Mg2+、HCO3-、SO42-和TDS的空间变化趋势相似,整体上均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在古交一带较周围地区升高;K+ + Na+和Cl-含量在整个泉域普遍较低,但K+ + Na+在泉域边界处的王封和西寨一带含量升高,Cl-在古交以及西华苑处增高。在时间演化特征上,从2001-2014年pH值、Mg2+、K+ + Na+、HCO3-和Cl-含量基本在平均值上下波动;Ca2+和SO42-含量逐年降低,且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TDS在2005-2007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其它时段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3.
青岛灵山岛中生界下白垩统碎屑岩中发育了很好的风暴岩与风暴沉积,其特点是:(1)丘状、洼状构造及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经常可见;丘状交错层理呈对称或近对称丘状,一般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暗色薄层状砂泥岩互层中,薄层一般厚1~2,cm,有时也可以更厚;砂岩中常有平行层理或低角度交错层理,也可以发育丘状交错层理;细层较厚,多在1~2,cm,甚至3~4,cm;但砂岩多数呈块状;洼状交错层理相对较少,多不完善;洼状构造则相对多见。(2)冲刷侵蚀面非常发育。多波状起伏或凹凸不平,起伏可达20~30,cm,甚至更大;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常不连续,但底部的冲刷侵蚀面连续性很好。(3)中厚层状砂岩内部的冲刷侵蚀面可以分为多个次级层,但常因冲刷面的不连续而上下合并在一起。(4)砂岩中常含有内碎屑,以暗色泥砾为主,小者直径多在1~2,cm,大者可达10,cm以上,形态多变;长轴多顺层分布;有时集中在砂岩的顶部。(5)以中细砂岩为主,没有真正的砾岩;砂岩的分选性可以较好。(6)发育了大量的多尺度、多类型软沉积物的变形构造。(7)有时候含有炭屑。灵山岛风暴岩和风暴沉积的发现,揭示了这套沉积是在一个相对较浅水的湖泊条件下形成的,而非海洋深水;此外,风暴形成的砂岩下移到三角洲前缘相中,使其更加靠近烃源岩,优化了生储关系,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274.
针对黏介质成像存在的问题及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优势,通过广义标准线性固体(GSLS)的三维黏声波动方程,基于三维黏声波动方程的伴随算子及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框架,实现了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采用极性编码技术大幅度降低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计算量与内存,使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实用化成为可能.在模型试算部分,首先通过Marmousi模型验证了该方法对传统声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方法的优势,最后对三维含Q平层模型及盐丘模型进行试算,证明了三维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75.
为进一步推动全景地图系统向轻量化发展,摒弃基于插件式的全景系统可视化方式和开发方法,降低全景系统后期维护成本,提升全景地图的浏览体验,对全景可视化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全景数据切片与组织方法、全景服务发布与展示技术,设计了全景产品的概念模型、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并基于Three.js技术开发了全景漫游产品,实现了全景数据预处理、数据生产、服务发布、应用展示、场景浏览、场景跳转、热点展示等全流程的软件功能。研究表明,基于Three.js的全景漫游产品运行高效稳定,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76.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1-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渐趋紧密,网络发育程度日益完善,但距理想状态仍有差距;②各省区网络中心性指标分异性逐步减小,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区排名稳居前列,重庆、福建、内蒙古等省区排名波动上升,宁夏、青海、山西等省区排名相对滞后;③网络整体呈核心区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及西南地区持续扩展,而边缘区范围逐步收缩态势;④网络密度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呈正相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构成负相关关系,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则与之相反,网络中心性各指标的提升均能显著增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277.
目前,深部矿已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重要对象.由于深部矿具有埋深大、矿化信息弱、综合地质研究程度低的特点,使传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受到较大影响,造成深部矿勘查的难度加大.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是一种有潜力的新方法技术,具有探测深度大、探测精度高等特点,将该方法技术应用于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区深部找矿,把压制干扰噪声作为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的重点,采用强能量震源激发、小道间距、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细化叠前去噪数据处理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部分成果得到钻孔验证.  相似文献   
278.

研究在泥石流物理模型中耦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建立研究区域泥石流预报模型。模型利用潜势泥石流流域判识方法确定泥石流孕灾流域单元作为预报单元;采用GBHM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泥石流发生的水文过程;基于无限边坡模型,利用安全系数判别坡面失稳过程;以流域径流和失稳土体耦合后的水土混合物密度作为泥石流预报标准实现区域泥石流预报。选取云南省作为区域泥石流预报试验区域,以2016年6月24日的云南强降水过程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区域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成功预报出本次过程的三分之二泥石流灾害,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和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79.
典型低碳宜居社区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国平  王凯  吕桅桅  王苗 《气象科技》2015,43(1):156-161
利用武汉观象台近32年气象资料及区域加密站近5年资料,计算了近10年武汉市入四季日及四季长度,并与近30年四季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采用以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体感温度指数为基础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一个典型低碳宜居社区进行人居气候舒适性区划。结果表明:近10年来武汉市夏季延长,春秋冬季略微缩短,城市人居气候舒适日在减少;典型低碳宜居社区近10年平均人居气候舒适季129天,供冷季72天,除湿季74天,冷季34天,供暖季132天。社区人居气候舒适性评价结果可以为社区能源科学调度、合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0.
塔中北斜坡富油气区油气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性质变化大、油气水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大量单井及其生产动态的分析解剖,结合分析化验资料,深入探讨了富油气区的流体分布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储层差异性以及典型高产井和出水井的对比,揭示了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鹰山组顶部的风化壳型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深度范围和储层质量;平面上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导致油气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断裂引起的局部高差对流体聚集存在明显影响,使断裂上盘高部位更倾向于富油气,并发现断裂对储层改造强烈,特别是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山期遭受气侵的强度,控制了不同相态油气藏的分布;奥陶系鹰山组上部发育的致密段对古油藏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该认识对相似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及勘探开发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