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密闭体系中, 400~700℃和1~3 GPa的条件下进行了褐煤加水的模拟实验, 分析了实验产物中芳烃的演化特征, 并讨论了高压高温对有机质的演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高压抑制了液态烃的裂解, 压力升高有利于有机质降解产物的环化、聚合和芳构化; 温度升高, 芳烃的成熟度增加, 压力增加会抑制或延迟油气的生成和有机质成熟, 并且温度越低, 抑制作用越明显. 高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该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俯冲带地幔有机质稳定性的认 识, 而且对认识深层油气成藏及保存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数学统计模式对溢油的指纹进行数字化识别对实现快速、准确进行溢油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重复性限法、聚类分析法和t检验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溢油鉴别的方法、原理及鉴别原则;并以大连“七一六”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为典型溢油案例,采用重复性限法对溢油鉴别常规诊断比值进行评价和筛选,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大连金沙滩和海贝广场附近出现的油污进行了污染源的有效鉴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显微荧光技术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长9段储层油气埋藏史及地热史演化过程模拟,确定了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期次.系统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油气主要经历了一期油气充注,只有峰2井存在较弱的二期油气充注;该油层组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的早、中白垩世(130~100 Ma).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对其进行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源型,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以曹妃甸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参数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的主要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石油烃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曹妃甸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为混源,且陆源贡献小于海洋源。地质构型藿烷、甾烷在甾萜类化合物中为优势组分,且萜甾烷参数显示了有机质成熟度较高。饱和烃的多种地球化学参数显示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可能受到成熟度较高的石油烃输入及其后期微生物降解的影响。该研究将为曹妃甸近岸沉积物输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泥炭的热模拟实验及其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高压多冷阱热解实验装置,在温度和压力分别为336.8~600℃和 50MPa,升温速率为 20℃/h和 2℃/h条件下,对泥炭进行了热解生气的模拟实验,获得了烃类甲烷和C2-C5气体以及非烃二氧化碳、氢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产率和体积分数数据,研究了热模拟产物气体的组分特征和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泥炭高温热解产物气体主要由非烃二氧化碳气体组成,其次为烃类甲烷和C2-C5气体。随着实验温度的增高,非烃气体体积分数呈下降趋势,烃类气体体积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升温速率实验条件下,泥炭样品热解生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了时间因素控制着泥炭的生烃过程和生烃量,这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时间与温度之间互补的原理。并且与煤岩热解生气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泥炭比煤岩具有更高的产烃气能力。根据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了煤层气形成方面的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洋溢油的风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石油的分布与归宿取决于溢油风化.在溢油扩散漂移的同时,发生油类蒸发与溶解过程.石油烃在光能的激发和微量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石油入海后,在风、浪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乳化作用.油膜和分散液滴可附在海洋中悬浮颗粒物上沉淀,溶解的烃类吸附在固体颗粒物上沉淀.石油烃类的生物化学作用为其决定性降解作用.油的风化是许多不同过程的综合过程,它们是同时发生,互相影响的.未来需要在组成、性质和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在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溢油风化过程对于溢油事故发生后肇事者的确定、危害评价以及生物修复效果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中国近海溢油污染的现状、污染加剧的背景和原因,着重探讨了海洋溢油污染的生态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对于该大型油藏的形成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尕斯库勒油田E31和N1-N2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正构烷烃呈偶奇优势,具有低的P r/Ph比值,含β-胡萝卜烷,反映它们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含丰富的伽玛蜡烷和>C30藿烷,指示它们形成于咸水-超咸水环境,但是,N1-N21原油的成油环境古盐度略高于E31原油;具有高含量的C27甾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长链三环萜烷和低含量的二环倍半萜、烷基环已烷,说明它们母质主要为菌藻类,但是,两个油藏原油母质略有不同,E31原油较多的来自细菌,N1-N21油藏原油则较多的来自浮游生物;原油具有低的C29甾烷20S/20S 20R和ββ/ββ αα比值及T s/Tm比值和低丰度的重排甾烷,反映了它们都为未成熟-低成熟度原油,但是,E31油藏原油的成熟度略高于N1-N21油藏原油。油源研究表明E31和N1-N21油藏原油由第三系盐湖相生油岩中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所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