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海洋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浮游介形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极为丰富的一类小型甲壳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海萤科是介形纲吸海萤目下的一大类群,其中,浮萤族已记述21属的生物。本文报道和描述了新近采自南海中部的一个浮萤族新属新种--复合多腺浮萤。该新物种与相关属和种可通过综合相关特征进行区分:位于右不对称腺体上方的侧角腺开口于近后缘;沿其壳腹缘具有一列排列密集的边缘腺;其前器官形状的综合特点与族内其他属物种均不同;第一触角的e刚毛不具有毛或刺;第二触角内肢乳状突表现为一具有腹面中央凹的椭圆隆起,第一外肢具有一根小背前缘刺,第一与第二外肢愈合,第三与第四外肢不具有刚毛或刺;大颚的第一内肢具一根长腹侧刚毛,第二内肢具一根腹侧刚毛;小颚第一内肢具两根基部刚毛;第五肢的第一外肢仅具一根腹侧刚毛;第六肢的第一与第二外肢不具有腹侧刚毛。其壳上主要腺体及开口位置与其他已记录属种的显著区别是该新属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3-4月、6-7月、9月和11-12月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海域浮游虫戎亚目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季风转换对其影响及其与管水母的关系。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虫戎亚目12科26属63种。生态类群结构属于热带大洋性。优势种较少;共出现7种;其中;孟加拉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为唯一的年度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物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变化;分为春季、夏季与秋-冬季3个群落。虫戎年均栖息密度为18.30×10-2 ind/m3;高数量区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平面分布季节差异明显。虫戎年均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各是1.23、1.28、0.33、0.48。虫戎物种组成随季风转换左右近岸低盐水影响程度而变化;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密度平面分布随季风转换所驱动的表层环流结构改变而变化。虫戎群落分布与管水母间的相关性证实研究海域两类群物种间的寄宿关系。这种关系促使孟加拉蛮虫戎在沿岸低盐水影响下更易形成高优势度;而表现出类似近岸海域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5年5月在红海湾海域采集的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及其潜在食物的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通过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估算不同食物对远海梭子蟹食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的δ13C值在-18.1‰~-14.1‰之间;δ15N值的范围为9.8‰~13.8‰;平均值分别为-16.9‰±1.3‰和12.1‰±2.3‰。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远海梭子蟹食物来源广泛、多样。远海梭子蟹的食物主要由双壳贝类、螺类、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和藻类组成。SIA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藻类为远海梭子蟹的主要食物;其平均贡献为32.5%;双壳贝类的相对食性贡献为21.9%;虾类、螺类、鱼类和蟹类的平均贡献差异较小;分别为9.7%、9.7%、9.6%和9.3%;头足类的贡献最低;仅为7.3%。此外;根据δ15N值及营养位置的计算公式得出:远海梭子蟹在红海湾海域位于2.91±0.68营养级。远海梭子蟹的7类潜在食物中;藻类的营养位置最低;为1.21±0.58;其次为双壳贝类;为2.00±0.25;蟹类、螺类、虾类和鱼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85±0.33、2.87±0.26、3.01±0.16和3.08±0.18;头足类的最高;为3.41±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