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CT成像技术的白云岩储层微观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主力勘探产层之一,是一套受丘滩体发育和桐湾II幕表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的储层。灯四段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相较于台缘带灯四段孔洞型优质储层连续发育的特征,台内区丘滩相沉积不足、岩溶作用效果变差,储层厚度减薄,品质降低,常规手段在对此类储层性质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应用X射线CT扫描成像与数字岩心技术,以川中磨溪—龙女寺台内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岩溶储层为例,将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喉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储层系统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隙、溶蚀孔洞、裂缝相间发育,裂缝切割相邻孔洞对提高储层连通性具有重要作用。孔喉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孔喉半径、长度、体积等参数共同决定了储层品质,孔隙发育数量及孔径分布特征决定储集空间大小,喉道发育数量、喉道半径、单喉道长度分布情况影响储层中孔隙沟通能力即决定了储层有效性。磨溪东—龙女寺台内区裂缝发育区孔洞型储集空间是台内优质储层关键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2.
青藏高原Soumi-NPP和MODIS积雪范围产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oumi-NPP(Soumi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卫星作为接替服役超期的Terra、Aqua卫星,其积雪范围产品在青藏高原的精度尚未被评价。以Soumi-NPP积雪范围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象台站点数据并结合更高分辨率的Landsat-8 OLI数据,评价该产品的精度,并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积雪范围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气象台站进行数据验证时,NPP、MOD与MYD三种积雪范围产品的总精度均较高,但三者积雪漏分误差都较大,其中MYD的漏分误差最大,为64.2%;当雪深小于5 cm时,三种积雪范围产品的积雪分类精度都较低,雪深大于等于5 cm时,NPP积雪范围产品的积雪分类精度最高,为82.3%,MOD与MYD的精度分别为77.1%和69.4%;利用Landsat-8 OLI数据验证时,Soumi-NPP积雪范围产品的Kappa系数最高,其均值为0.707,为高度一致性。而MOD10A1与MYD10A1的Kappa系数较低,分别为0.476与0.557,为中等一致性;Soumi-NPP积雪范围产品的Kappa系数大多在0.6以上,精度比较稳定,而MODIS积雪范围产品的Kappa系数波动较大,精度稳定性较差。Soumi-NPP积雪范围产品相较于MODIS积雪范围产品,其精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为准确监测青藏高原积雪范围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43.
木寨岭板岩隧道塌方的结构失稳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龙  谭忠盛 《岩土力学》2012,33(Z2):263-268
目前国内已有较多穿越板岩地层的隧道工程,由于板岩的独特性质,板岩隧道工程问题多发,塌方是较为频发的现象之一。通过对木寨岭隧道塌方现象的分析,研究板岩隧道塌方的工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板的稳定理论探讨板岩塌方现象的发生机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塌方现象的关键措施,并通过现场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板岩的层状特性及初期支护跟进的不及时是发生塌方的根本因素,预防塌方现象应从这两点加以入手。木寨岭隧道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证明对于板岩隧道塌方原因的认识及预防措施的选取较为准确,对类似隧道工程塌方的预防及治理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4.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测井解释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压实作用是导致大安油田泉四段特低渗—超低渗储集层物性变差最主要的成岩作用。研究区储集层压实程度为中等,压实破坏程度与储集层复合砂体厚度、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变差的又一重要因素。区内胶结作用强度较弱,胶结作用减孔率与相对构型界面的位置、石英绝对含量、碎屑组分含量和杂基含量等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溶蚀作用对区内储集层物性的改善程度相对较小。溶蚀作用增孔率与复合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压实、胶结、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物性改造程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反映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河道厚度规模、水动力强度等沉积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强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因其复杂的地形地势和和积雪分布使得多种雪深算法未达到理想的精度。基于新一代被动微波数据AMSR2(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 应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 RF)将亮温(Brightness Temperature, BT)和亮温差(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TD)作为参数输入, 并将高程和纬度参数引入雪深反演模型中, 经过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有效反演因子筛选, 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青藏高原雪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 与AMSR2全球雪深产品相比, 随机森林算法的拟合优度(R2)由0.41提升至0.60,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由7.36 cm降至4.88 cm, 偏差(BIAS)由3.24 cm减小至-0.16 cm, 随机森林雪深反演模型在青藏高原的精度更高;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 当海拔大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时, 随机森林算法的反演效果最差, 但RMSE仅为3.78 cm, BIAS仅为-0.09 cm; 高原南部(25° ~ 30° N)因其复杂的地势和相对较少的气象站点使得反演效果较差, RMSE为5.94 cm, BIAS为-0.39 cm; 青藏高原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为草地, 随机森林算法在草地的RMSE约为3 cm, BIAS接近0 cm。  相似文献   
46.
华北平原年地面沉降量大于50 mm的严重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量的80%,防治形势严峻,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有效防控地面沉降提供科学依据。华北平原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掌握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演化规律,但受华北平原含水层系统影响因素复杂与时空变化大等因素制约,对地下水位变化驱动下的土层变形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迄今仍比较薄弱,限制了对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和预测预警。在总结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进展、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的地面沉降研究方向。目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出现减缓态势,天津、沧州、衡水等重点城市主城区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但华北平原尤其是河北平原地面沉降总体上仍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农业灌区地下水开采得不到有效控制。未来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研究应聚焦地面沉降机理和预测预警、地下水位回升驱动下的土层变形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地面沉降区地下水资源属性及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7.
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 年7 月和2012年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 根据采集的浮 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它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 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8 大类36 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 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 等。运用箱线模型检验,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 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 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 较大),与对照区相比,则 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典型相关 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关键参数(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 性、Pielou均匀度)与环境因子(水深、DO)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962 7)。  相似文献   
48.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9.
王云龙  蒋玫  袁骐 《海洋学报》2005,27(1):107-113
分析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中心渔场的关系.初步鉴定出36属129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居多(占58.9%),虽然冷水性占种类比例较少(占10.9%),但在细胞数量上占明显优势(占总量的68.05%),出现热带、亚热带与亚寒带区系共存的局面;其平面分布不均,平均总量为54.60×103个/m3;冷暖水系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均有显著的影响;中心渔场的形成与浮游植物高值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1年春季的生态调查资料,报道了江苏小庙洪自然潮间带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庙洪牡蛎礁内分布有3种牡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其中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造礁活体牡蛎为熊本牡蛎,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9±363)ind/m2和(12361±1645)g/m2。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不包括3种牡蛎)共计43科66种,礁体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2830±182)ind/m2和(499.59±35.41)g/m2,显著高于邻近的软相潮间带泥(沙)质滩涂[密度(102±29)ind/m2;生物量(53.10±22.80)g/m2]和潮下带泥滩[密度(140±60)ind/m2;生物量(43.23±22.37)g/m2](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