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5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51篇 |
地质学 | 318篇 |
海洋学 | 95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87篇 |
自然地理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富碱侵入岩具有深源浅成的属性,是示踪地幔组成的窗口。位于东天山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交界处的阔克塔格以西出露一处以正长岩为主体、包含少量中—基性岩石单元的富碱侵入岩。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显示其侵位于227~224 Ma之间,为印支期岩浆作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碱(Na2O+K2O=7. 93%~ 12. 28%)、富铝(Al2O3=15. 62%~18. 67%)、贫镁(MgO=0. 12%~4. 01%)、贫钛(TiO2=0. 14%~1. 63%)的特征,属于准铝质的(A/CNK=0. 78~1. 00)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表现出高场强元素Nb、Ta、Th、U、Zr、Hf的富集,不相容元素Sr、P、Ti的亏损特征;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5. 09~34. 90),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型曲线,Eu异常变化较大(δEu=0. 12~1. 72)。在同位素组成上,富碱侵入岩呈现相对宽泛但总体富集的全岩Sr- Nd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 70489~0. 70581,εNd(t)=14. 56~6. 74,εHf(t)=11. 48~+3. 06,锆石δ18O值(5. 49‰~6. 87‰)略高于地幔值(5. 3‰±0. 6‰)。阔克塔格西富碱侵入岩具A1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基于主、微量元素及Sr- Nd- Hf- O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该杂岩体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原始岩浆上升并经历AFC(同化混染- 分离结晶)过程。晚三叠世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东天山—北山地区处于板内构造体制,A1型花岗岩和正长岩差异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很可能记录了古亚洲洋自西到东 “剪刀式”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2.
153.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挖掘具有高产多种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类群。应用可培养技术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并以10种酶活底物为指示物,结合点植法和透明圈法对可培养的放线菌进行功能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到444株放线菌,隶属于6目13科24属63种,其中3株放线菌为潜在新种。从63株不同种的放线菌中筛选出56株放线菌在至少1种功能酶活性检测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88.89%;其中具有2种以上功能酶活性的放线菌31株,链霉菌属、微杆菌属和短小杆菌属的产酶菌株最为丰富。综上所述,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种类丰富多样,潜藏着放线菌新资源,且功能酶活性显著,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157.
158.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中潮滩沉积磁性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南通地区NT钻孔(长60.9 m)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分析,并结合岩性特征、粒度、漫反射光谱(DRS)等手段,探讨了全新世早、晚期潮滩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NT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层(U1~U6层),其中U2层下部(49.9~44.8 m)和U6层(7.5~0.3 m)为潮滩沉积,具有较低的退磁参数S比值及较高的硬剩磁(HIRM)和SIRM/χ,表明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针铁矿等含量和比例较高。结合漫反射光谱(DRS)分析,发现U6层上部盐沼(1.5~0.3 m)赤铁矿和针铁矿富集,U2层下部的盐沼仅富集赤铁矿。这一差异与U2层和U6层形成的时期和沉积环境有关。U2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且曾长期暴露地表,有利于赤铁矿的形成,其后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盐沼不断垂向加积,始终处于水下环境,不利于针铁矿的形成;U6层形成于晚全新世三角洲海岸的进积过程中,氧化还原相互交替的环境有利于针铁矿的形成,后期成陆后的成土作用生成了较多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研究表明,全新世三角洲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盐沼具有不同的磁性特征,磁性特征的研究可以提供潮滩沉积环境演变的信息,对三角洲古环境重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9.
重点介绍了富煤三矿ZK3507孔钻探技术难点。通过优化钻孔结构,选用高寿命钻头以及复杂地层护壁堵漏措施,解决了钻孔漏失、坍塌、缩径等施工难题。总结了一套对后续深孔施工具有参考价值的钻探工艺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