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陈德花  潘宁  张玲  张伟  荀爱萍 《暴雨灾害》2018,45(2):149-15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WRF数值模拟资料,以2014年8月11日闽东沿海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分析了该过程中海风锋、低压环流的形成、移动及其在暴雨区上空的结构演变与热力、动力特征。结果表明:(1)该过程午后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海风锋,夜间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压环流。(2)数值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海风锋的生消以及低压环流的形成和移动。海风能深入到内陆70~90 km,并与山谷风形成海风锋。在海风锋的前端是东南风和东北或西北风交汇的辐合带,对应其南侧海风气旋性曲率最大处,降水越强。(3)海风锋在向内陆推进的过程中呈现出湿度增大、湿层增厚、气温下降的特征;海风最强时刻对应低空辐合最强、地面降水最强;海陆气压差日变化与海陆温差呈反位相分布。(4)闽东沿海午后强降水主要由海风锋造成;夜间,再次增强的偏南气流与随冷空气南下的偏北气流汇合,激发气旋性涡度增大,使得低压环流强烈发展,导致闽东沿海夜间大暴雨。

  相似文献   
12.
时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是物体运动所经历的空间距离,它的量纲是长度。时间不是空间之外的某种独立存在,因而真实的物理世界是三维空间。坐标值的改号只是改变坐标轴上数列的方向,与改变坐标轴方向的反射是不相干的两种变换。运动反变与时间反变无关。两正矢量的叉积是正矢量而不是赝矢量。通常的所谓时间反变只是引入镜像运动的一种手段。三维空间中的所谓时间反变不变性实际上是与时间无关的空间对称性,而绝不是时间的没有方向性。对于费曼图和熵增加原理我们也给予一定说明。于是连同文献[1]我们全盘否定了三个传统的离散对称操作P、C、T,而代之以一个空间反演。即使在弱相互作用下空间也是左右对称的。  相似文献   
13.
以6个时期的TM影像为数据源,监测分析了1989-2014年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5 a来贵南县土地沙漠化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态势。就整体而言,1989-2014年沙漠化土地减少了32.0 km2,年均减少率0.91%;就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来说,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28.2 km2,重度、中度、轻度、潜在沙漠化土地均减少,分别减少7.9、17.7、13.8、20.8 km2。贵南县土地沙漠化演化经历了1989-1999年缓慢逆转、1999-2004年快速逆转、2004-2014年缓慢发展3个阶段;虽然沙漠化整体呈现逆转,但极重度沙漠化土地一直增加,且最近10 a贵南县沙漠化土地增加、沙漠化发展增强,沙漠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在电子计算机上计算中型质量恒星模型的数学方法和程序实践。相应的模型是核外包层——产能薄壳——部分简并等温核模型。文中论述了核外包层解对初始值的连续依赖,提出用迭代法同时求解lnρ、lnP_e、y、z_1、z_2、ln_μ,并指明迭代的振动性质和加速迭代的方法。用理查逊外插估计核外包层解的积分精度。在计算核结构时采用牛顿三次插值程序进行费米-狄拉克函数的内插,估计了插值误差。  相似文献   
15.
对共和盆地12级阶地砾石层组构进行数理统计,计算各砾石层砾度、砾态、砾向等参数,分析砾石组构特征并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各阶地砾石成分复杂,以砂岩和石英岩为主;(2)砾石形态以扁球体为主,磨圆度中等,风化程度较低;(3)砾石层形成时流水作用强弱为T8>T7>T5>T4>T10>T2>T9>T1>T3>T6>T11>T12,其中T1、T3、T4、T7、T8和T11为稳定河流成因,T2、T5、T6、T9、T10和T12为流水冲积成因;(4)各砾石层主要来向和古水流流向与野外观察一致,T1、T2、T5、T6和T10砾石来向与古水流流向复杂,而T3、T4、T7、T8、T9、T11和T12砾石来向与古水流流向简单。研究结果反映的环境意义虽简单,但可与阶地年代数据相结合进一步揭示各阶地形成时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地面抬升状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我国近海贝类中腹泻性贝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自北黄海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含有25~41μg/kg的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在虾夷扇贝体内还含有37.2μg/kg的45-OH-YTX,并在5种贝中发现微量的Homo-YTX毒素组分,这是首次报道在我国贝中检出此类毒素。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含有2个磺酰基的脂溶性多环聚醚类化合物,对小鼠的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很高,毒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我国贝类体内生物毒素成分复杂,亟需进行毒素成分结构、来源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分布规律及安全限定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于能见度具有局地性和复杂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一直是精细化预报的难点。人工神经网络对复杂变化过程的模拟能力较高,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性。本文采用循环神经网络,利用福州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数据,建立了福州单站能见度短临预报模型,并就预报能力进行了评估。随机检验结果表明,在1 h、3 h、6 h时效上,循环神经网络的预报与观测的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均方根误差比基于实况的预报分别减小15. 75%、31. 66%、41. 26%,说明具备较好的预报能力;平均绝对值误差比传统BP神经网络分别减小12. 90%、24. 45%、38. 99%,表明循环神经网络对能见度预报具有优势,为能见度的精细化短临预报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潘宁  郁凡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2):2973-2986
本文采用一维变分法,并将MM5模式的相对湿度6小时预报作为背景信息,对1998年6~7月两种卫星反演地球大气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偏差校正试验,以提高其精度.这两种反演资料分别是用统计反演法反演GMS-5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遥感信息得到的GMS反演地球大气湿度,和用同步物理反演法反演NOAA-14极轨卫星的TOVS晴空测值所得的TOVS反演湿度.校正试验结果表明,一维变分法能有效减小两种卫星反演湿度相对于匹配的NCEP/DOE再分析相对湿度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850~300 hPa GMS反演湿度的绝对平均偏差下降了0.59%~2.87%;各层GM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的减少量为3.26%~7.49%,其中925~400 hPa从11%~14%降为6%~9%,300~200 hPa从20%~24%降为13%~18%;500~300 hPa TOVS反演湿度的绝对平均偏差从7%~13%降至1%~5%;各层TOV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减少了12.61%~15.1%,其中1000~500 hPa从21%~24%降至8%~10%,400~300 hPa从25%~29%降至11%~14%.校正分别使925~400 hPa GMS反演湿度和1000~500 hPa TOV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降至10%以下,达到了WMO对卫星资料反演地球大气湿度垂直分布的可用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的短时效预报偏差和目标时效(指所需订正的时效)的纬度预报为预报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偏差预估方程,继而对台风路径预报进行实时订正。本文以12 h为短时效,通过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ECMWF-IFS)和集合预报模式(ECMWF-EPS)的台风路径预报的应用,得到以下结论:2018年试报结果表明,24 h、36 h、48 h、60 h、72 h、84 h订正后的ECMWF-IFS台风路径预报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比订正前减小了7.3 km、9.3 km、8.9 km、6.5 km、6.9 km、2.6 km,总体来说较强台风(指12 h的台风强度实况≥32.7 m s?1)路径预报的订正效果更好。尝试了先对ECMWF-EPS各成员的台风路径预报进行订正,再进行集成预报,并对比了以下5种方式得到的台风路径预报:“订正后的确定性预报”、“所有集合预报成员集合平均”、“优选集合预报成员集合平均”、“所有集合预报成员先订正再集合平均”和“优选集合预报成员先订正再集合平均”,2018年试报结果表明,对于平均距离误差,24 h和36 h“优选集合预报成员先订正再集合平均”最小,48 h和60 h“所有集合预报成员先订正再集合平均”最小,72 h和84 h“优选集合预报成员集合平均”最小,如果在业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有望获得一个在各预报时效表现都较优异的台风路径客观综合预报结果。24 h、36 h、48 h、60 h“优选集合预报成员先订正再集合平均”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比“所有集合预报成员集合平均”减小了13.3 km、11.7 km、10.0 km、7.6 km,比中央气象台官方预报(对应的时效为12 h、24 h、36 h、48 h)减小了0.7 km、2.0 km、3.9 km、2.4 km。  相似文献   
20.
闽南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加春  潘宁 《台湾海峡》2003,22(3):364-368
本文对2002年4月6日发生于闽南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学、雷达回波演变及气象要素变化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判断飑线发生与否不能仅依据本地气象要素的变化,雷达回波等信息将有助于对天气现象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