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1.
212.
213.
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研究矿体电阻率和形状对其视电阻率异常值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椭球体电阻率和形状对矿顶上方视电阻率异常值大小的作用规律,并得出结论:视电阻率异常饱和极限值出现的快慢与矿体形状有密切关系;视电阻率异常值随矿体截面几何形状的变化非为单调增加或减小的简单关系,而是当有某个最佳几  相似文献   
214.
京津唐渤及其周围地区是我国的强烈地震活动区之一。自1976年以来,我们在该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完成了近30个测点。所得结果表明,本区壳内存在高导层,与地震方法确定的壳内低速层一致。平原内上地幔高导层埋深50-80公里,山区大于100公里,与地震方法确定的上地幔低速层基本一致,同时与大地热流测量、居里等温面计算和对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本区绝大多数地震位于壳内高导层之上,强烈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隆起的边缘。最后讨论了本区强震活动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15.
1977年日本地震学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日本代表团团长、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铃木次郎及本文作者之一、东北大学理学部教授胁田宏提议在陨石研究方面进行新的合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上述二位作者,对日方提出的新建议表示欢迎,并赠送了两块中国陨石——南丹铁陨石和安龙球粒陨石给日本的陨石研究小组。本文是中日两国在宇宙化学领域进行合作的第一篇论文。  相似文献   
216.
MM5模式显式微物理方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介绍了MM5中的显式云物理方案,详细分析了Goddard,Reisner和Schultz方案的物理过程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这些云物理方案的多个微物理过程的描述不是很合理,对粒子的自动转化过程都采用阚值,且对雪、霰和雨的数浓度只进行诊断计算。Reisner方案的物理过程相对全面,预报量也较多,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对1992年Andrew台风个例的模拟,发现尽管Reisner方案的物理过程比Goddard和Schultz方案全面,但模拟的台风眼最低气压和地面最大风速并没有优势。所以单一物理过程描述的改善不一定立即带来模式预报成效的提高,因为预报能力取决于整个模式系统的科技水平以及各子程序之间的匹配。  相似文献   
217.
文章阐述了运用管线仪测量薄板状导电体的宽度和位置的方法原理,提出了用管线仪探测排水暗渠的位置、宽度,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应用管线仪探测暗渠的效果,说明排水暗渠在埋深较小的情况下,用管线仪确定排水暗渠的宽度和位置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对 2 0 0 1年 11月 14日发生的东昆仑地震 (Ms=8.1)地表破裂带的野外考察 ,发现沿东昆仑断裂带发育一类不对称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单侧垂直破裂带的张裂隙构造、不对称式拉分构造以及冻土层范围内的低角度逆冲构造。这些不对称的同震地表破裂构造不仅指示发震断裂为左行走滑 ,而且表明以断裂南侧块体向东运动为主、北侧块体向西甚微运动 (以地震前同地为参照系 )的运动学特征。与 GPS的观测数据结果所反映的运动特征基本一致 ,同时与不对称的区域稳定性相吻合。这种反映单侧块体运动为主的不对称同震地表破裂构造在大陆地震破裂带中是少有的 ,它的发现不仅表明东昆仑断裂以南的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滑移 ,而且由此认为自全新世以来其向东滑移的速率有可能约略小于 10~ 12 m m/ a,并同时指示断裂南侧相对于北侧为地震地质灾害更严重地域。  相似文献   
219.
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浸采矿方法可引起地下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文章对地下水污染过程及治理机理进行了阐明,针对地浸铀矿山的污染特点,提出了碱性中和清洗治理方法的设想,并对碱性中和清洗法治理地浸铀矿山的地下水环境污染的方法及治理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1.6来模拟计算中和清洗液的最佳pH值,提出了对现场清洗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指标——清洗比,实验结果表明,碱性中和清洗法对治理地浸矿山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效果明显.为我国地浸矿山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20.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