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9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篇 |
大气科学 | 133篇 |
地球物理 | 78篇 |
地质学 | 612篇 |
海洋学 | 76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58篇 |
自然地理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砾石床面的风沙流结构与蚀积量变化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通过对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各种砾石床面的风沙流结构、床面风蚀及堆积沙量变化的风洞实验,结果表明,风沙流结构是判断戈壁风沙流饱和与不饱和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戈壁风沙流结构对床面输、阻沙特性具有不同的指示意义。近地表0~6 cm高度内的风沙流结构决定了床面的输、阻性质,而6 cm以上的风沙流结构反映了风力对沙物质的输送状况。沙源供给的丰富与否,决定了风沙流的饱和程度,以及风沙流在砾石床面产生的蚀积状况。同等风速条件下,饱和风沙流的输沙率是非饱和风沙流输沙率的2~8倍。在饱和风沙流情形下,床面过程总体以积沙为主,且随风力的增强,床面积沙量急剧增加。在不饱和风沙流情形下,砾石床面总体以风蚀和输送沙物质过程为主,风沙流结构在0~2 cm高度内反映出砾石床面具有明显的阻沙功能,在2~5 cm高度上出现最大输沙值。 相似文献
52.
基于GIS的县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中铜、汞、镉、铅、砷、铬、锌七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并绘制生态风险危害指数分级图。结果表明:土壤中除汞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他各元素含量仅稍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七种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fi值均属于中等的污染参数,综合污染指数Cd上限值已处于高污染指数的范围,但平均值为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来看,七种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参数Eri的值也只有汞达到了强生态危害,七种元素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刚刚达到中等生态危害水平,说明该区农田土壤尚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状态。生态危害指数插值结果表明,慈溪市重金属元素的高风险区分布在中南部人类活动较为活跃、城乡工业较发达的区域,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用多条树轮重建的青海高原近250 a平均气温序列,利用线性趋势、小波变换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对近250 a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及突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50多a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波动明显,30 a滑动平均表现出1779~1811年和1934~2006年年平均气温偏高,其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1.3℃,1741~1778年和1812~1933年年平均气温偏低,其中年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823年为-1.5℃,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 a以上相对大尺度上,年平均气温冷、暖交替的特征明显,经历了7个冷、暖交替阶段,在2~3 a,28 a左右,48 a和110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都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4.
从预测高原不同区域春、夏季温度趋势分布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高原温度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温度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高原春、夏季温度指数相关关系清晰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Ⅱ区春季温度偏高(偏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东太平洋海温同时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后期高原Ⅱ区南部、Ⅲ区夏季温度偏高(偏低)。进一步分析这2种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指数偏高(低)时,春季高度场高纬冷空气活动的势力弱(强)且路径偏北(南),同时高原高度场较低(高),有利于(不利于)偏南气流北上,有利于(不利于)冬季向夏季环流形势的转变,春季高原中部温度偏高(偏低);而当冬季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域海温综合指数偏高(低)时,同年夏季500hPa高度场高原北部至中西伯利亚南部脊加强(减弱),高原及北部为高值(低值)系统活动,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夏季高原中部、南部温度偏高(偏低)。 相似文献
55.
文章从抗震救灾的角度概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强防震减灾的法制建设;城市工程建设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坚持建筑物的抗震标准;普及防震知识;建立抢险救灾的队伍。 相似文献
56.
57.
在回顾《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62年历程的基础上,基于信息计量学方法,借助中国知网、创刊50周年光盘版及近10年全文电子数据,统计得到1957—2018年全部文献并分析了部分指标特征。该刊总文献量及学术论文量分别为6 901篇和5 834篇,其数量变化均具有前期波动较大、近年比较平稳的特征;作者及机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高发文量作者所在机构也是高发文量机构;资助来源统计结果显示基金论文比从1994年的18%增至近年的90%以上,2017年达到了95%;论文资助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勘项目、教育部资助项目为主,省市资助项目也较多。根据期刊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奠基、停滞和发展三个阶段,并重点分析了奠基阶段和发展阶段文献研究的内容,结果表明文献反映了各个阶段水工环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说明期刊一直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58.
在江西赣州西北部蛤湖地区发现1条韧性拆离断层,宽1~3km,倾向南东。该断层以震旦系砂页岩的构造片岩化和中酸性火山岩的糜棱岩化为特征。其上盘由5~6条铲式正断层组成,正断层的倾向与拆离断层一致,其中最上部的1条正断层控制了箕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下盘为笔架山穹隆状复式花岗岩杂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震旦系浅变质地层。这些构造构成了一个在成因上与拆离断层形成有关的伸展构造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与区域北东向地垒式隆起局部地段的强烈隆升有关,发生于侏罗纪至晚白垩世,其活动对内生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0.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防沙历史的综合总结和分析,认为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单纯的消极人工清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和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点的要求。那么,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整个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且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根据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莫高窟防护体系建立的主导思想是:以防治西北、西南主害风为主,根据鸣沙山、砂(砾)质戈壁、窟顶崖面等不同地带的具体风沙运动规律,采取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以切断或削弱鸣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并消除沙砾质戈壁面的就地起沙为目的,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同时对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及防护宽度、砾石铺压的基本原理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