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3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4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0篇 |
大气科学 | 296篇 |
地球物理 | 196篇 |
地质学 | 1086篇 |
海洋学 | 155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14篇 |
自然地理 | 2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116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95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蒸发岩成因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云南勐野井钾盐石盐矿床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述蒸发岩也称盐岩。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和沉积矿床有其共性,但亦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蒸发岩的特殊性有: 1.缺乏在规模上能与古代蒸发岩(盐类矿床)相比拟的现代蒸发岩沉积区,这就使得在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上受到了一定限制。2.由于蒸发岩在地表易于风化淋滤,故除干旱地区外,极少见地表露头,这给蒸发岩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93.
花岗岩成矿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花岗岩具成矿专属性.花岗质岩浆中成矿元素行为受控于源岩成分、氧化状态、结晶分异作用和挥发组份.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化学成分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源岩的特征,反映了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氧化状态和结晶分异,因此,可使用花岗岩成分判别成矿花岗岩.本文归纳总结了花岗岩成矿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94.
95.
基于Maxwell计算螺线管电感量的方法,这里给出了适于编程计算单匝回线及多匝多层同轴空心线圈自感系数的的算法。根据航空电磁发射线圈的特点构造了几个模型,用以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表明了本文提供的算法和程序,可以为航空电磁线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7.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盐类沉积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四川自贡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49个单位共112人,代表中有长期从事盐矿地质和开采的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学者,更多的是战斗在盐矿地质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这是全国从事盐类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大会宣读了20篇,并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特别是李悦言总工程师在大会上作的“对中国盐类矿产地质工作的几点想法”,袁见齐教授作的“关于中国找钾的几点看法”和“蒸发岩的岩相古地理问题”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98.
99.
略论祁漫塔格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祁漫塔格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跨越青海、新疆两省区(图1)。其总体呈北西向延伸。西端被阿尔金山斜截,向东至乌兰乌珠尔插入柴达木盆地之中;北与柴达木盆地相接,南与东昆仑山西段毗邻。其大地构造位置对研究青海北部地质构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祁漫塔格的构造性质和归属关系历来都有争议。由于各学派研究领域的侧重点和思想、工作方法的不同,加之地质构造中存在着许多未被揭露的领域,因而导致各家的认识极不一 相似文献
100.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冻融循环作用通过破坏黄土颗粒的大小和土体的骨架及组构影响黄土的孔隙率. 通过颗粒分析实验发现冻融循环后土体颗粒有变小趋势,且集中分布在0.01~0.05 mm,在冻融10次后颗粒大小趋于稳定. 对经历冻融循环后的黄土进行压汞实验,发现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体孔隙中的大孔径先减少,后增多;小孔径先增多,后减少,最后向5~10 μm范围内集中. 土的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冻融5次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10次时达到最大值,冻融10次之后原状黄土的孔隙率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重塑黄土在冻融3次时孔隙率减少了6%并达到最小值,在冻融5次时孔隙率增加3%并达到最大值,最后在40%上下波动,达到稳定状态. 渗透系数的变化曲线与通过压汞实验获得的孔隙率变化曲线相似,印证了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黄土的孔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然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