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油田的开发阶段,注水或注气开采会引起储层物性的变化,同时储层所含流体也会发生改变,这就为时移地震监测提供了可能.笔者主要基于Gassmann方程,详细地论述了孔隙流体替代储层地震波速度和密度变化规律,并且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了含水饱和度变化地震地质模型.最后通过对该模型的振幅类地震属性分析,对地震属性进行了优选,找到了适合本工区时移地震监测的敏感性振幅属性,为预测工区剩余油的分布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环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采集的岩芯其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细节变化与环境指标的数值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湖泊内部沉积状况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采样点水深、水下地形以及与主要补给河流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PY04岩芯环境指标显示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在约1900AD之前较为稳定;在约1900-1940AD之间湖区环境波动加剧,地表侵蚀增强,沉积速率加快;湖区环境在1940AD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度显著升高,沉积物粒度增大,湖泊处于退缩状态,表明湖泊环境向暖干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反映的全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550℃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和Ti、Al、Si、K元素强度分析表明,烧失量主要反映了流域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Ti、A1、Si、K4种元素被证明主要来自于流域,反映了径流输入的变化.11 000~7 800 cal.aBP,湖光岩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7 800 ca...  相似文献   
15.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14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分辨率重建了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约10050—9700 cal.a B.P.)与阶段Ⅲ(约9250—5300 cal.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平均粒径、磁化率值较低,TN、TOC、C/N也偏低;阶段Ⅱ(约9700—9250 cal.a B.P.)与阶段Ⅳ(约5300 cal.a B.P.以来)气候干燥,巢湖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平均粒径、磁化率值、TN、TOC、C/N均较高.一些全球范围内显著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SZK1507孔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如9.3、8.2和4.2 ka B.P.事件等.将巢湖杭埠河流域10000 cal.a B.P.以来的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沉积记录与全新世以来的北纬30°夏季太阳辐射量、太阳黑子数、火山喷发对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贡献率等进行对比,发现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等因素,并与它们之间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A 332-cm long lacustrine core was drilled in the Nam Co in the central-south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core, 15 species of ostracods (Crustacea: Ostracoda), which belong to 6 genera have been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the ostracod assem-blages and the ostracods ec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ree main st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follows: Stage I was from 8400 to 68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was cold-humid, and the lake depth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Stage II was from 6400 to 25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changed from warm-humid to cold-humid, and then to cold-dry. The lake depth gradually became deep. The shifting of cli-mate, from wet-cold to dry-cold during this period, had constructed the basis of present en-vironment in the Nam Co. Stage III was from 2500 a BP to the present, which showed a trait of lake depth increasing. At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climate kept as cold-dry as that in the former stage, but the salinity of the lake increased. At the lat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degree of cold-dry was enhanced, and the activities of land surface runoff tended to be weakened. Our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peak values of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coherent with the maximum production of the ostracods, and agreed with the increasing sedimentary water dynamic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simulta-neous with the high prolificacy of ostracod, and transported from other places. The abun-dance of Candona juvenile shells reflected the high mortality of that kind of ostracods under an unfavorable condition. This was probably a result of the rapid change of water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汪勇  闻志彬  张宏祥  张明理 《中国沙漠》2018,38(5):1033-1040
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中国假木贼属(Anabasis)7个种的地理分布记录及19个环境因子,预测这7个种的潜在分布区及该属的分布中心,并分析其主导环境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作为模型预测准确度的衡量指标,刀切法用于评估各环境因子在决定潜在分布区时的贡献量。结果显示:(1)白垩假木贼(A.cretacea)、高枝假木贼(A.elatior)、毛足假木贼(A.eriopoda)、无叶假木贼(A.aphylla)、盐生假木贼(A.salsa)和展枝假木贼(A.truncata)的潜在适生区集中在新疆北部、天山南麓及塔里木盆地西侧,短叶假木贼(A.brevifolia)的潜在适生区在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2)中国假木贼属的分布中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侧及甘肃西北部的河西走廊。(3)在19个环境因子中,对中国假木贼属这7个种分布区预测贡献量较大的生态因子是年平均气温、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变化范围和最湿季度降水量。  相似文献   
18.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是镇江地区2条主要的NW向断裂,可能与镇江多次破坏性地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NE,倾角约为60°,断距约为5~9m,以正断活动为主;大路镇场地...  相似文献   
19.
20.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通过岩性、粒度、磁化率、有机碳、化学元素的多指标综合分析,对陕西红碱淖近百年以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红碱淖于1927年后开始成湖,以较低的磁化率值、低湖泊生产力和较高的Fe/Mn比值为特征;1952-1960年,为短暂湖泊快速扩张时期,在沉积物中表现为粘粒含量一度下降、各元素浓度明显被稀释;自1960年以来,岩性和指标特征反映了该湖演化为稳定的深湖环境。湖泊的形成和扩张与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有关,而50年代后期以来湖面的迅速扩大同时得益于人类滩地疏导导致的入湖水量增加。人类活动也引起了近40年来湖泊生产力的提高和沉积物-水界面氧系统的变化。此外,钻孔粒度特征较好地分辨出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3次强沙尘暴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