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篇 |
大气科学 | 82篇 |
地球物理 | 80篇 |
地质学 | 273篇 |
海洋学 | 93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47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区域发展规划是当前我国人文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即编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弹性规划,持续发展规划,多目标协调规划和实用高的效规划,在规划中应加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将经济社会主义PRED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线,正确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系,重视对区域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2.
4月下旬,四川盆地已是百草争荣,春光明媚,而此时的川西高原仍沉睡在冬的怀抱.4月21日至25日,中国气象局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局长温克刚将由甘肃省南部驱车进入川西高原,就气象部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行调研.短短5天,温局长昼夜兼程,踏冰雪,过草原,越高山,下平川,一边调研,一路思索,很快形成了气象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43.
国外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虽然可持续发展80年代才明确提出,但从60年代开始的发展度量研究就为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国外研制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指标基本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于生态-环境观点的较微观层次的压力-状态-响应指标;第二类是以价值综合核算为前提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如绿色GNP、国民财富指数等;第三类往往对资源、环境要素的价值核算持保留态度,避免作综合的价值核算,而是分别选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无量纲化和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第四类是从可持续性的反面着手,通过定义不可持续性来规定可持续性,建立不可持续性指标来度量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4.
随着海洋军事与战略的发展,传统声学难以完成空水跨介质通信需求。磁感应通信技术由于在空水介质中磁导率一致,且具有信道稳定、速度快、体积灵活、成本低的优势,可以作为空水跨介质的技术补充。以磁偶极子为基础,对空水跨介质感应磁场传播模型进行了研究,证明磁场在空水界面的传播连续性,之后基于USRP设计通信收发电路并实现一套磁感应通信系统。该系统在收发线圈半径10 cm,发射功率1 mW情况下,实现空水(湖水)跨介质20m,通信速率10kbps的无误码文本传输,证实了磁感应通信在空水跨介质场景下的可行性,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5.
胃肠双重造影的特殊价值,在于能观察胃肠组织的微细解剖结构,并可发现早期病变,如早期胃癌及微小溃疡等。但所用钡剂质量要求较高,其具体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6.
结合深圳地区多年来施工房屋建筑桩基础的经验,讨论了有关深圳地区房屋建筑桩基础桩端持力层的选择和入岩深度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7.
Climate change is a global phenomenon but is modified by regional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Moreover,climate change exhibits remarkable cyclical oscillations and disturbances,which often mask and distort the long-term trends of climate change we would like to identify.Inspired by recent advancements in data mining,we experimented with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 technique to extract long-term change trends from climate data.We applied GIS elevation model to construct 3 D EMD trend surface to visualize spatial vari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regions and biomes.We then computed various time-series similarity measures and plot them to examine spatial patterns across meteorological stations.We conducted a case study in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daily record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t 4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59 to 2010.The EMD curves effectively illustrated the long-term trends of climate change.The EMD 3 D surfaces revealed regional variations of climate change,while the EMD similarity plots disclosed cross-station deviations.In brief,the change trends of temperatu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ecipitation.Noticeable regional patterns and local disturbances of the changes in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identified.The trends of change were modified by regional and local topographies and land covers. 相似文献
148.
早在20世纪初期, 化学家就开展了比色法分析钴、镍的研究工作。由于比色法灵敏度不高且操作繁琐,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效的固体样品消解方法、更简便的操作以及更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分析技术。在样品分解方面, 逐渐发展出了酸溶和碱熔两套样品分解体系; 在仪器分析方面, 则发展出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体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更加高效简洁的仪器分析技术。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 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原位分析技术, 以及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镍同位素分析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元素分析方面, 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体光/质谱法一般需要经过酸或者碱将样品分解为溶液状态, 前处理流程较为繁琐; 而X射线荧光光谱法采用熔片或者压片进行样品制备, 前处理方法简单高效, 更加受到青睐。在同位素分析方面, 镍同位素逐渐应用到钴镍矿床研究中, 近年有望通过典型矿床剖析明确多种成矿过程镍同位素的行为与分馏机制, 如岩浆演化、热液蚀变、风化等。镍同位素的分离技术难度较高, 因此, 创新镍同位素的分离过程和测试方法, 并建立更加简便的分析流程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微区分析方面,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比电子探针的样品制备简单、分析速度快、成本低, 更有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近百年来地质样品钴、镍分析方法的演变与突破, 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 展望了地质样品钴、镍分析方法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149.
150.
柴达木盆地切6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史.切6井中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中成岩A阶段.切6井储层砂岩中共有两期烃包裹体:第一期为灰黑色液烃包裹体,第二期为浅褐灰色气液二相烃包裹体.第一期在储层中已形成具工业价值的油藏.结合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推断切6井原油在中新世(N12)成藏于古近系圈闭和基岩裂缝中;凹陷带和盆地内部构造接受喜马拉雅中晚期的两期成藏,更有利于油气由下向上的运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