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萌  武胜利  郑伟  赵长海  刘诚 《气象》2016,42(10):1237-1244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整理分析了1996—2011年冬季渤海海冰的时空分布变化:年际统计表明,单日海冰面积最大的3个年份分别是2011、2010和2001年,日最大冰面积均超过30000 km~2;单日海冰面积最小的3个年份分别是1999、2002和2007年,日最大冰面积均不超过10000 km~2。分区统计显示,海冰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最小;辽东湾海冰从东北向西南、从海滨到远海出现频率依次降低;渤海湾和莱州湾从海滨到远海,海冰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站日均气温积温(≤-2℃)及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逐日冰面积与积温、气温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海冰发展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2℃)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90;海冰消融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3日(当日与前两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84;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及3日平均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最后,结合积温回归方程和3日平均气温回归方程,提出了分阶段的海冰面积预报方程,并利用该方程对2013和2014年度冬季渤海冰面积进行预报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上述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2.
灌丛沙堆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风成沙丘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直接反映沙丘表面风蚀风积特点,因而是研究沙丘表面地貌过程的重要依据。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性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柽柳沙堆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成四组模型,选用起沙风速区间在6~14 m/s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四组模型在风洞中作纯气流表面压力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无植物覆盖的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存在高压剪切气流区域,圆锥形沙堆则不存在这种风压变化,此外半球形和圆锥形沙堆两翼的高低压风蚀区域分布特点也不一致。人工“植物”引发的沙堆丘顶和背风坡区域表面风压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截留沙尘、保护沙堆免受风蚀并促进沙堆增长。  相似文献   
33.
和田河流域灌(草)丛沙堆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 (草)丛沙堆形态是由区域植物、风力和沙源相互作用塑造的一种动力平衡形态。本文在对新疆和田河流域灌 (草)丛沙堆野外考察、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灌 (草)丛沙堆的形态变化规律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各种灌 (草)丛沙堆的长度、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种类灌 (草)丛沙堆以及同一类型沙堆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沙堆形态特征的数学模型分析,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风沙环境特点,可把灌 (草)丛沙堆发育划分为各形态指标协同变化的增长阶段,以植物动力影响为主、长宽尺度均衡发展、坡度较大的稳定阶段,以及沙堆长度相对缩短、各形态指标关系趋于复杂的风蚀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34.
灌丛沙堆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在阐明灌丛沙堆分布规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沙源、植被、风况等三个主要因素在灌丛沙堆地貌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灌丛沙堆形成演化各阶段的地貌特征。随着灌丛沙堆地貌研究的不断深入,灌丛沙堆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区域环境演变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35.
选取 WMO 推荐的 15 个极端气温指数,对 1959—2016 年新疆巴州地区 7 个气象站点观测的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等多种统计方法对研究区极端气温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 58 a来新疆巴州地区冷暖指数变化呈非对称性,暖指数呈不同程度的显著上升,冷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 TN90P 年际变化率最大,为 4.67 d·(10 a)-1。夜指数(TN10PTN90P)和昼指数(TX10PTX90P)变化率前者大于后者。冷指数在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暖指数和GSLWSDI突变时间一致为 90 年代中后期,冷指数对气候变化较敏感。发生频率:极端高温增加,极端低温降低;强度:增强;持续时间:作物生长期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巴音布鲁克增加显著,幅度最大〔4.4 d·(10 a)-1〕。TNxTXxGSL主周期均为 28 a。高载荷指数:TEM-A(0.335),TN10P(-0.313)和TN90P(0.312),是影响该地区整体气温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利用阿勒泰地区6个气象站点1962-2016年平均风速日值数据资料,采用滑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let小波分析、ArcGIS中插值等方法,研究近55 a来阿勒泰地区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1)阿勒泰地区风速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以0.021 1 m·s-1·a-1的速率逐步降低,四个季节风速变化趋势与全年一致,其中,夏季下降最突出,递减率为-0.025 4 m·s-1·a-1。(2)平均风速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3)Molet小波分析显示,全年及四个季节平均风速变化均存在25~28 a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季表现强弱不同,体现出季节性差异。(4)全区年平均风速于1990年发生突变,但不同季节突变年份存在较大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风速突变分别发生在1994年、1993年和1990年,而冬季发生在1983年。(5)城市化进程不是风速显著降低的关键原因,相对于城市化进程,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引起阿勒泰地区风速降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7.
两种星载微波辐射计被动亮温数据的交叉定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两种不同星载微波辐射计在长时间序列的变化探测研究中存在时空间差异问题,应用时空匹配交叉定标方法,选取亚马逊雨林作为高亮温地面观测目标和格陵兰地区为低亮温地面观测目标,采用原始轨道扫描数据对微波成像仪和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的时空上相匹配的5通道水平和垂直极化亮度温度数据进行交叉定标。研究结果表明,校正决定系数都在0.99以上,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3K,定标系数精确度高,匹配数据拟合程度非常好。精确的交叉定标系数,对于我国FY3号以及后续卫星等微波定标参数确定、同国外卫星的长时间序列衔接以及数据质量的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