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诸广山岩体中段鹿井地区矿床周边常有花岗斑岩脉及煌斑岩脉等晚期岩脉产出。钾长石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花岗斑岩脉与煌斑岩脉侵位年龄分别为116.24±0.49 Ma和128.27±0.86 Ma,是早白垩世地壳伸展的岩浆响应。岩脉记录的岩浆活动时代与鹿井矿田铀成矿作用时代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花岗斑岩脉与铀矿石均具有幔源特征,表明以花岗斑岩为代表的酸性岩浆在为铀矿化提供热源的同时可能还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以煌斑岩为代表的基性岩浆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矿化剂、流体及动力条件等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02.
流域系统的泥沙灾害类型及其划分原则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泥沙灾害按驱动力、灾害发生的地貌学系统、灾害的表现形式及具体灾害系统,分层次逐级划分成自然动力与人为动力泥沙灾害2个灾列;流域水质,沟道坡面、河道及平原河口海岸4个泥沙灾害类:侵蚀型、输移(搬运)型、堆积型、复杂型及关联型5种泥沙灾害型;最后分别列出2系列的49个及54个灾种。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系统的分类原则和类型划分。从流水地貌、泥沙运动及灾害学相结合来看,泥沙灾害具有自然地理地带性、垂直分带性、群发性、继发性和周期性、渐发性和突发性,以及复杂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03.
黄河游荡河段河床形态调整对洪水过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黄河流域1950~1985年200余场洪水资料为基础,并增加了最近的实验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不同含沙量沙水过程中河床形态的调整过程,结果表明,由洪水过程所导致的河床形态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且与含沙量密切相关,表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规律,当含沙量较小时,随含沙量的增大,洪水后河床宽深比增大,当含沙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大时,宽深比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结果为修正Schumm关于河床形态变化的定性预测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04.
黄河流域产水产沙、输移和沉积系统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欧阳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88-194
根据Schumm提出的河流系统的理论对黄河流域地貌系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 ,整个黄河流域地貌系统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产水产沙系统、输移系统和沉积系统 ,其模式与Schumm的理想流域模式非常吻合 ,同时又表现出其特殊性。以河口镇为界 ,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两部分分别具有对应的产水系统、产沙系统和河道输移系统 ,各子系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存在一种强耦合关系 ,这种特点主要是由黄河流域的历史发育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305.
306.
村子里有卫星电视、手机和因特网,因纽特人不再与世隔绝,他们每天知道外部世界发生的大事。  相似文献   
307.
基于文件与基于数据库的格网索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建立文件和数据库支持下的格网型空间索引的关键技术及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通过建立实验系统,分别对基于文件和数据库情况下建立索引前后图形操作和目标查询的速度进行了测定、比较,证明了建立索引能够有效提高空间操作效率。  相似文献   
308.
检算高、低潮間隙及高、低潮历时,一般多用减法进行。这样做,工序多、也容易出錯。在工作中我用連续加法来反检算,规将这两种方法举例比較說明如下:  相似文献   
309.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这种方法不依靠地震的发生和人工源爆破,只需记录连续的噪声信号而无需产生信号,因为噪声穿过地下介质时会携带信息,然后通过利用台站记录到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进行互相关计算和叠加,即可得到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从而获取对地下结构的认识。这种方法已经很好地应用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克拉通、青藏高原以及华南地区,并成功地揭示了这些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此外近年来,一些学者还利用噪声互相关技术研究地下介质地震波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前后连续噪声记录的研究发现,大震发生后呈现同震波速降低和震后波速逐渐恢复的特点,这表明可以通过观测地震波特性的变化来监测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为大震的预测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些年来背景噪声技术及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310.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 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 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 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 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 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