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利用岩心扫描X荧光光谱仪(XRF Core Scanner)对南黄海DLC70-3孔沉积物进行1cm间隔的元素扫描测试。钻孔沉积物中陆源元素Rb和Zr相对含量垂向变化具有极好的分层性,Rb和Zr相对含量在不同粒级中变化较大,Rb在细粒中的含量较高,而Zr则在粗粒级中富集;Rb/Zr值可以反映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石英、长石的相对含量变化。研究认为DLC70-3孔沉积物的Rb/Zr值受到海平面变化和源区气候变化共同控制,其中源区的气候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而海平面变化主要影响26.50~38.00m(MIS 4)层位粗粒级沉积物的Rb/Zr值。Rb/Zr值显示在MIS 5和MIS 3期源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与内陆黄土高原地区夏季风和化学风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尤其是在MIS 3早期(40~60ka)记录的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强,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区出现强夏季风降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2013,59(6):1024-1034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 3孔(36°38′15″ N,123°32′56″ 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 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4.
依据南黄海DLC70-3孔71.2m长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结合测年数据,有孔虫和粒度等环境指标,恢复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钻孔孢粉组合可以反演南黄海陆缘区植被面貌,其中草本花粉在整个剖面占绝对优势,具有超代表性,而木本花粉代表性低。除冰盛期沉积缺失之外,孢粉等指标在MIS5阶段以来变化显著:MIS5和MIS3的亚间冰阶及MIS2/1(冰消期)阶段,阔叶树种和蒿属比例较高,沟鞭藻、有孔虫含量也较高,气候偏暖,属沉积动力相对稳定的浅海或滨海环境;而MIS5及MIS3阶段的亚冰阶和MIS4阶段,针叶组分或冷杉含量增加,中生-水生草本含量相对较高,而有孔虫含量极低或消失,气候偏冷,属沉积动力相对复杂的滨岸湖泊或沼泽等陆相环境。同时,对比周边地区其他孢粉记录,结果表明,在冰期-间冰期旋回过程中孢粉组合中针叶-阔叶组分含量此消彼长,草本含量的相对变化可指示滨岸局域植被的演替,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海平面的升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北缘DLC70-3孔沉积物全岩组分的∑REE、分布模式和分异参数及其他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的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物源以及ω(∑REE)变化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LC70-3孔沉积物稀土元素上陆壳标准化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与现代黄河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一致;[ω( ...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paleofloo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flood frequenc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core cj0702, take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 We identified flood deposits by means of high-resolution grain-size variation, sensitive population, geochemical indexe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ore covers a time span of 120 years by 210 Pb dating and was sampled at 1–2 cm intervals. Grain size,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of the co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lt and clay, as well as groups of interbedded silt, clay silt, and clay. Vertically, the grain size pattern was controll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by the sediment input in winter from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delta. River flooding caused extreme values in all our measured parameters. We identified more than 20 flood events that occurred since 1887 us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mponent of sediment grain size(14.32–96.39 μm) contribution30%, Zr/Rb ratio1.5,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riteria for flood identification generally. We also found that floods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the upstream, midstream, or downstream parts of the river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by these indexes while the large-scale floods that covered the whole drainage area did not leave clear indications in the sediment record. This study for identification of flood ev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hyperpycnal current sedimentation as well as for forecasting of floods.  相似文献   
17.
大陆架是全球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响应也最为敏感,是进行海陆地质对比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GS-CSDP)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旨在通过陆架钻探取心探讨我国(亚洲地区)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中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  相似文献   
18.
对长71.2 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1 438个粒度数据,利用Folk分类方法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划分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砂、砂质泥、泥质砂、泥7种沉积物类型,阐述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其中,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是3种最主要的沉积物类型,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4.70%、24.20%和15.51%.粉砂质砂呈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且向北延伸.粉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闽沿岸、渤海西部和南黄海中北部.砂主要分布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和苏北浅滩、朝鲜湾等海区,其中在东海外陆架海区分布最广.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水动力环境以及水深、地形、地貌等.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综合沉积物物源供给、海洋环流、冰后期海平面变化过程,基于Folk分类的动力学属性和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划分为河口沉积、陆架泥质沉积、潮流沉积以及残留沉积等分区.不同沉积分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反映出在中国东部陆架的特殊地形影响下,不同海平面时期陆源碎屑物质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