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7篇
大气科学   11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近百年广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利用1908~2000年广州市逐月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广州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广州前汛期旱涝事件出现的连续性和间歇性比后汛期明显.前、后汛期降水分别经历4个偏湿时期、3个偏干时期和2个偏湿时期、2个偏干时期变化.前汛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后汛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两者均没有达到0.1显著性检验标准,所以年降水量仍处在自然振动变化范围之内.机制分析表明,前期春季(3~5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后期(4~6月)的大气环流,导致广州前汛期的降水异常.南海夏季风则通过与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来影响广州后汛期的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02.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 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 U10≤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U10为24~28 m/s之间.并对高风速时拖曳系数衰减现象的对应机制进行了讨论.另外,还探讨了台风期间的阵风因子(G(t,T))等参数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3.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NCEP/NCAR 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进行大气环流的季节与年变化模拟研究,将墨尔本大学气象系用作固定月运行的9层15波全球谱模式[1]经林元弼修改后的版本(以下简称NGCM)加以改进,使其能运行在时间变化的状态中,构成一个可供时间变化运行的GCM(以下简称TGCM)。随时间变化的GCM是在太阳高度、海温,海冰、陆冰、云量和臭氧等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下运行的。而固定月运行的GCM,它只在上述那些参数固定下运行。那么,当固定月模式改变为随时间变化运行时,是否能得到与固定月运行相当的结果?能否把一些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现象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TGCM得到的1月份与7月份的结果与墨尔本大学I.Simmonds[2]在固定月运行的1月份与7月份的结果(以下简称[2])的比较,以及TGCM对东亚西风带季节性变化的模拟,得到的结果是:在二年的时间变化运行中所得的1月和7月的平均情况各与固定月运行的结果基本相似。同时对东亚春夏之交西风带向北跳动的现象亦有相当程度的模拟。这个时间变化运行的模式可以用作全球或东亚季节与年变化趋势的模拟。   相似文献   
105.
南海海温异常对七月份中国气候的影响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气候资料分析和GCM数值模拟试验,发现七月份中国雨量距平分布异常与南海海温异常有关。长江流域及黄河以南雨量在海温正距平时比负距平时大,华南地区相反。这种分布特征与海温正距平时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负距平时副高偏东减弱有关。南海海温不但对东边系统(副高)有影响,而且对西边系统(印度季风)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确定了近45年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出现的时间,分析了其同期至前期6个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和海沮场的特征。各异常冷月当月500hPa高度场有相似的特征,亚洲-太平洋地区高度场的特征是北高南低,经向环流发展。给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差异显著月的距平特征。华南冬季各异常冷月至其前期6个月海温距平分布有持续性的特征,1月及其前期1~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星El Nino特征,2月和12月呈La Nina特征。  相似文献   
107.
Using the monthly mean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data of the 36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Guang-dong, the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emperatures have been analyzed, inclu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ends, abrupt changes and periods. And the possible affecting factors on the winter warming in Guangdong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ter temperatures, particularly the monthly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s in Guangdong, have a warming trend. The rise of the winter minimum temperatures in Guangdong beg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60's and the warming was more evident since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08.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赤道外西传波和印度洋北传波以准2 a为显著振荡周期,赤道东传波、南海北传波和西太平洋北传波则都包含准2 a和准5 a两种周期,南海北传波是5种指数中惟一以准5 a为最主要周期振荡的模态。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指数准2 a振荡、准5 a振荡既有加强作用,也有削弱作用。各海区比较而言,对赤道东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南海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西太平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赤道外西传波准2 a振荡、西太平洋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印度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9.
Datasets of equivalent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TBB)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ranging from 1980 to 1997 are used to diagnose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spectrum and strength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convection, strength of convection itself and S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studied. 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distinguishable annu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both strength and frequency spectrum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convection in SCS. There are connections between strength of convection, strength of ISO1 in the summer half (s.h.) year and SST in ensuing winter half (w.h.) year in SCS. The strong (weak) convection and strong (weak) ISO1 ar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positive) bias of SST in ensuing w.h. year in SCS.  相似文献   
110.
华南冬季特大冷害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华南冬季月平均气温入手,挑选出各月的特大冷害个例3个,分析它们与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的关系,从而寻找预测用的强信号。寒潮是小概率事件,特大低温冷害更是罕见的小概率事件。它的样本序列太短,统计特征不明显,是本研究工作的困难所在。1 资 料  1958~1995年500hPa高度场资料(2-5°×2-5°)和海温资料(1°×1°)取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NCAR/NCEP)。华南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用15个站(厦门、梅县、汕头、曲江、河源、广州、阳江、湛江、海口、桂林、柳州、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