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详细介绍了PVA的基本性能,及其护壁机理,并和PHP-KHm冲洗液比较,对钻进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VA无固相冲洗液对于复杂地层钻进中的护壁、堵漏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2.
AJAX技术在WebGIS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AJAX的工作机制,并将AJAX技术实际应用于WebGIS开发中,系统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3.
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精密星历与快速预报星历GPS可降水量进行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9.97%,均方根为0.048mm,得出可以利用快速预报星历进行GPS可降水量的准实时预报的结论。通过对武汉地区GPS测站的可降水量的比较,得出武汉地区水汽的分布状况。对一次降雨过程进行了GPS可降水量与实际降雨量的比较,表明GPS可降水量变化可反映和预报降雨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中伪随机脉冲的定义、特征及估计的数学模型。结合CHAMP星栽GPS实测数据,讨论了不同力学模型及观测值情况下的随机脉冲的估计,并分析了随机脉冲在不同情形下的大小变化及其对定轨精度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机脉冲的大小和使用的力学模型、是否估计经验参数及使用的观测值精度有关系。在力学模型误差较大的情况下,随机脉冲的设置能有效地补偿和吸收模型误差,从而提高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135.
针对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资料进行GPS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可降水量的研究。推导了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可降水量的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从武汉东湖站GPS对流层延迟与无线电探空可降水量的比较中可知,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31;由该站对流层延迟转换的可降水量与无线电探空可降水量的比较可得,均方根为4.45 mm,相关系数为0.905,对流层延迟转换的可降水量与GPS可降水量的均方根为2.23 mm,相关系数为0.988。说明在没有气象数据的地区,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的可降水量可以作为气象短期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6.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7.
地震学定量综合预报方法(Seismological Quantitative Integrated Prediction Method,简称SQIP方法)是笔者等在"九五"攻关研究项目中使用华北地区资料和震例自行研制的一种基于多项地震学参数的综合预测方法.本文依据该方法的指标筛选法及规则,对中国大陆西南、华北、新疆3个地区7级以上强震进行了研究,提取了相应的强震地震学综合预测指标,并由此给出适用于中国大陆典型地区的强地震SQIP预测方法.同时在西南地区进行了该方法的时空扫描检验.  相似文献   
138.
本文对来自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三类辉石岩包体的单斜辉石(Cpx)利用LA—ICP—MS进行了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研究。金云母单斜辉石岩中的单斜辉石具有低Cr,Co和Ni,高CaO、Zr、Hf、Ta和LREE特征,并且具有较低的Mg^#,反映金云母单斜辉石岩可能是经受了后期交代作用的地慢岩浆堆晶产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中的石榴辉石岩脉体中的Cpx具有高Na2O低CaO特征,其Ti、Zr、Hf、Y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石榴辉石岩Cpx中的含量,反映了石榴辉石岩脉体可能是富Na硅酸盐熔体与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反应的成因,部分石榴辉石岩包体的Cpx具有特征的La富集或微量元素(如Zr、Hf、Ta、Li、P、REE等)环状对称分布特征,暗示华北克拉通北缘可能存在多期次地幔交代富集作用.通过对同一Cpx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密集区和干净区域的对比研究,发现Cpx中的流体包襄体不仅富集LILE和LREE,而且HFSE中的Nb、Ta、Zr和P也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LREE和HFSE未发生明显分异,这可能暗示地幔交代流体中含有少量的络阴离子(如F^-和Cl^-等).  相似文献   
139.
首先总结了天津市新版规划放线技术报告涉及的技术规范,提出了"建筑间距空间进行分析图"标准化制作流程;然后以图例形式对居住建筑计算间距的规则进行详解;最后对其中部分重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40.
本文报道了兴蒙造山带东南缘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和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以确定它们的变质作用类型、变质温压条件、变质时代及其构造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黄松群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等代表性岩石以及不同类型的糜棱岩所组成。前者往往呈规模较小的面状分布,反映了主期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后者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反映了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此外,在与侵入体接触处产出的红柱石角岩反映了局部接触变质作用的存在。对黄松群代表性岩石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表明,该群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压范围分别为525~597℃和5.8~7.5kb,地热梯度集中在21~27℃/km,揭示出黄松群中压型(绿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存在。对含石榴二云斜长片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为239.22±3.02Ma,而黑云母糜棱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结果为193.91±2.16Ma,结合黑云母的封闭温度和研究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认为前者反映黄松群中压型变质作用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而后者反映黄松群经历的后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以及沉积建造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黄松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中压型变质作用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合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该期变质作用标志着古亚洲洋东段的最终闭合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