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315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水岩作用是造成水库岸边坡岩体强度劣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千枚岩这类特殊性岩体,遇水时强度劣化现象尤为明显。本文以某边坡千枚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在不同饱水条件下的岩石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并综合分析试验结果随饱水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千枚岩与水作用反应强烈,前60d岩石力学参数随饱水时间增加呈近线性降低,至70d逐渐趋于稳定,岩石变形逐渐由弹性变形为主演变为塑性变形为主;各参数劣化规律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与非均匀性,随饱水时间增长,总体衰减幅度呈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趋于平稳的趋势;根据破裂面的剪切破坏模式,得出岩石饱水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累计损伤过程。该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水库岸边坡岩体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12.
德国矿物晶体收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欧洲的历史变迁,德国矿物收藏史不只限于现在的德联邦共和国,至少应延伸到欧洲包括德语区和一些邻国。  相似文献   
613.
614.
615.
在岩石薄片显微照像中,经常由于照像视域小而岩石结构、尤其是构造反映不完整.我们采用薄片放大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法是将薄片置于放大机上放大,得反像照片,再以此照片作底片,直接在印像箱上印成正像(最好  相似文献   
616.
文章分别分析了隧洞围岩的宏观结构因素(结构面发育情况,结构面与硐室或隧道轴线的关系及与最大主应力的关系等)及微观结构因素(岩石矿物颗粒的排列、颗粒间的联接以及粒间的空隙特征等)对岩爆的影响。分析表明,围岩的宏、微观结构与岩爆发生及发生的强烈程度有紧密的关系。在实际工程中,这一认识对岩爆问题的正确评价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17.
综合分析青藏高原新近纪古气候研究的不同替代性指标,建立了高原新近纪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序列,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关系。青藏高原新近纪不同构造-地层区重大气候事件发生的时间与高原隆升事件基本吻合,说明高原隆升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全球气候变化事件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早—中中新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频繁,气候变冷期开始的年代早于全球约15Ma以来的降温期,说明早—中中新世高原隆升对全球变冷的贡献较大。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事件与全球重要气候事件相吻合,说明青藏高原可能在晚中新世已经隆升到了一定高度,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之前有所减弱。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除受到高原隆升影响外,亦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18.
渤海西岸偏东风对天津局地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尉英华  陈宏  何群英  林晓萌  张辉 《气象》2019,45(1):61-72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2017年7月6日天津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特征,讨论渤海西岸边界层偏东风的垂直结构、温湿特性及其对局地大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局地大暴雨由两个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和一个低涡切变线系统造成,偏东风作用下的暖区第二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主导了局地大暴雨的形成。大暴雨中心两侧的温湿特征均呈“东高西低”分布,偏东气流具有暖湿特性,为暖区对流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由于海陆地形差异,偏东气流自渤海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呈现明显的风速扰动特征,不仅导致水汽辐合,同时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其中,0.6 km以下偏东风的中尺度扰动对局地大暴雨的触发和维持起重要作用,风速辐合强迫产生的上升气流是γ中尺度对流单体的重要触发机制,而强降水冷池出流与不断增强的暖湿偏东人流相互作用形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使对流系统得以稳定维持,40 dBz以上强降水回波持续近3 h,平均6 min降水量达6.8 mm。此外,局地大暴雨的雨强变化与东风急流波动关系密切,急流的建立、发展、减弱和消失分别对应降水的陡增、峰值、减弱和陡降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619.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评价计算出每处隐患点的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开展排序工作。目前定量化风险评价模型多用于单个地质灾害点风险评价,并未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且模型较为复杂,推广应用较难。在分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其环境因素间的响应关系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环境因子与诱发因子,联合人口、物质、资源等易损性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相互作用矩阵与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分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定义,提出了能够快速定量化的简易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以贵州省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开展模型应用验证,风险排序结果与灾害管理机构主观认识的实际风险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620.
河南省刘老湾地区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麓,南临梅山—龟山区域断裂带,西邻燕山晚期的商城花岗岩体。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区内圈定了以Au、Ag、Cu、Pb、Zn为主要元素的综合异常,其中Au异常浓集中心明显,规模大,与各元素套合好。1∶5万地面高磁异常明显,且与化探异常吻合较好。通过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圈出多个Au土壤高值异常段,并伴有高极化、低电阻率异常。本文对该区地质、物化探异常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在中酸性岩体和胡油坊组的接触带、北西西向的断裂构造是找矿的有利部位;在土壤Au高值异常带,正负磁场突变,高级化率、低电阻率的地段,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