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泥蚶HDAC1基因cDNA全长、内含子克隆及时空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DAC1作为HDACs家族中重要成员,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细胞分化和胚胎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得到泥蚶HDAC1(Tg-HDAC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内含子进行扩增及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定量表达。结果发现:Tg-HDAC1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2275 bp,开放阅读框(ORF)1587 bp,编码528个氨基酸;Tg-HDAC1蛋白序列与斑马鱼、鸡、小鼠等的相似性都在80%以上,表明该蛋白氨基酸序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保守性;在Tg-HDAC1基因中扩增出13个内含子,均存在于开放阅读框中,且都遵循GT-AG原则;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Tg-HDAC1基因在成体血液、内脏团、外套膜、鳃、斧足和闭壳肌6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足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余5组织中的表达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它对该组织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Tg-HDAC1基因在担轮幼虫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发育时期(P<0.05)。  相似文献   
62.
利用3000条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单拷贝序列,筛选到132条含有SSR候选位点序列,成功设计引物50条。群体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24个SSR位点为多态性,各位点的等位基因介于2~5个,平均等位基因数3.5个;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分别为0.000~0.591、0.045~0.727、0.043~0.696;多态位点中有11个高度多态、4个中度多态、9个低度多态;进行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后,用Bonferroni correction法进行校正,结果有17个位点显著偏离平衡。  相似文献   
63.
鮸鱼幼鱼在不同水温下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冰鲜桡足类为饵料对鮸鱼幼鱼在不同水温时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10、15和20℃时,幼鱼消化道饵料系数和食物消化时间呈线性回归方程,曲线斜率为食物消化速度;消化时间各为16、19和12h;摄食率各为100%、100%和85%;消化道饵料系数均在45-60min之内达到最大值;饱食系数各为3.11%、7.84%和8.42%;提出鮸鱼幼鱼的日摄食量指数公式为:日摄食指数=饱食系数 (12×消化道饵料系数与消化时间曲线方程一次项系数),得到日摄食量指数各为5.92%、15.19%和22.29%.  相似文献   
64.
不同花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ITS2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江苏和广西两个地区不同花纹文蛤群体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2)的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文蛤群体和江苏的群体相比较,仅发现江苏群体在333—336bp处发生了缺失,江苏群体内不同花纹文蛤个体间的ITS2也发生了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了序列分析结果,广西文蛤群体和江苏文蛤群体间发生了遗传变异,江苏文蛤群体内部也发生了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65.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浪蛤软体部干质量为0.049g±0.003 g,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 d.结果表明:(1)饥饿对浪蛤的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浪蛤在饥饿1~7 d时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 d以后,其耗氧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饥饿对浪蛤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浪蛤在饥饿1~5 d时其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5 d以后,其排氨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在实验期内浪蛤的O/N(O为呼吸氧原子数,N为排出氨态氮原子教)值为17.05~34.18,平均值为21.1.  相似文献   
6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韩国釜山、山东荣成、浙江奉化和乐清、福建福鼎、广东汕头和湛江7个地理群体的泥蚶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检测的MDH、ADH、ATPase、LDH、POD、IDH、SOD、SDH、ME、SCD和EST等11种同工酶中,除ATPase外其他10种在各地理群体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特别是汕头和湛江两地理群体与其他5个地理群体之间的这种差异尤其显著,两组间的平均酶距达0.4209,而汕头和湛江群体间的差异较小,两者酶距为0.0909;釜山、荣成、奉化、乐清、福鼎5个群体间的平均酶距也只有0.0191。这说明上述7个地理群体泥蚶已明显分化为两大类群,汕头和湛江群体为一类群,其他5个群体为一类群,两大类群的分界线在东海和南海的分界处。还对不同泥蚶群体间的同工酶分子标记的建立、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水平及泥蚶群体间分化的可能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泥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67.
通过室内半静态暴毒实验, 在铜、铅、镉三种重金属的单一胁迫与两两联合胁迫条件下, 研究了繁殖期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 泥蚶对单一Cu2+、Pb2+、Cd2+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210.16~1 178.66、128.15~603.84 和198.84~659.37; 联合重金属胁迫条件下, Cd2+对Cu2+的富集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Cd2+和Cu2+在泥蚶体内以可溶形式存在, 而Pb2+以不溶形式存在;Cu2+和Cd2+对泥蚶富集Pb2+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砂滤海水中的暂养的泥蚶, 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除Cu2+外都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8.
海洋贝类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DNA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基因资源的巨大科研和商业价值.在此后的10年间,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大量模式生物基因组数据库相继发布,生物信息量呈爆发式增长.在海洋贝类方面,有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1]、文蛤(Meretrix meretrix)[2]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3]转录组以及虾夷扇贝[4]、文蛤[5]、泥蚶(Tegillarca granosa)[6]、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7]等多种贝类eDNA文库的成功构建等.  相似文献   
69.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详细观察了帘文蛤(Meretrix lyrata)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帘文蛤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42.2±1.8μm,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头部为稍弯曲的狭茧形,长约2.4μm,由前端的顶体和其后的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形,前端电子密度较小,后端电子密度较大;核内含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可见染色较浅的核泡存在,无核前窝,有明显核后窝和植入窝.中段由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和中央的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复合体构成,线粒体近球形,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尾部鞭毛长39.3±1.9μm,由波浪状质膜和包裹其中的轴丝组成.另外,将帘蛤科(Veneridae)尤其是文蛤属(Meretrix)贝类精子超微结构与其他贝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为文蛤属的种类鉴别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泥蚶血红蛋白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凝胶层析技术从泥蚶血细胞裂解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血红蛋白,回收率为74.3%,并通过Tricine-SDS-PAGE和质谱技术鉴定为Tg-HbⅠ(同源二聚体)和Tg-HbⅡ(异源四聚体)。分别通过琼脂扩散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其抗菌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发现,两种Tg-Hb对大肠杆菌和恶臭假单胞杆菌均有抗菌活性,Tg-HbⅡ对于恶臭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063mg/mL和0.13mg/mL,Tg-HbⅠ对两种菌的MIC均为0.048mg/mL;两种Tg-Hb均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愈创木酚、邻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酚、左旋多巴等多种酚类物质。在Tg-Hb中添加GSH后,两种Tg-Hb均不再对恶臭假单胞杆菌具有抗菌活性。可见,两种Tg-Hb对恶臭假单胞杆菌等的抗菌活性均是通过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