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96篇 |
海洋学 | 24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了研究风积沙路堤在地震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规律,设计和制作了模型路堤并进行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模型中埋设的多个加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风积沙路堤模型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模型路堤对输入的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加速度反应放大系数PGA随着竖直高度的增加显著增大;在路堤内同一高度沿水平坐标的增大放大效应变化不明显或稍有增加;当控制地震波波形和强度相同时,边坡坡率越大PGA放大效应越明显;另外,风积沙路堤的阻尼比、自震频率、动模量等参数随着动荷载作用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风积沙路堤加速度响应的频谱特性。研究风积沙路堤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可以为沙漠地区高填方路堤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2.
草海泥炭中的藿酸及其地质命运的热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草海泥炭中检测出30多个不同结构的藿酸化合物,其中一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对了解藿酸的立体构型变化和在地质体中的赋存状态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游离的藿酸和干酪根进行的3套热模拟实验,对藿酸的地质演化历史获得了进一步的了解.藿酸化合物多数来源于成岩作用阶段以前微生物对C_(35)的原始藿类先质的改造;在干酪根形成过程中,许多藿酸进入大分子网络中,主要是以弱作用力束缚于其中,此外还有酯键以及弱作用力或酯键与醚键的混和联接方式;在干酪根受热的最初,大量的藿酸即被释放;藿酸的立体构型分布主要受成岩作用以前的微生物作用的控制,但在热力作用下有较小变化. 相似文献
73.
74.
夏冬季三沙湾海水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对三沙湾海域开展的海域水质现场连续调查数据,阐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夏冬季无机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059~1.669、0.569~0.940 mg/dm^3,均值为0.582、0.676 mg/dm^3,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0.036~0.071、0.050~0.070 mg/dm^3,均值为0.056、0.060 mg/dm^3.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陆源径流入海区及大量网箱养殖区,总体呈湾顶向湾口递减趋势,氮磷含量表层高于底层,冬季高于夏季,大部分海域都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根据CN/CP比值评价结果显示,三沙湾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为氮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三沙湾海域无机氮与硝酸盐含量相关性极显著(r=0.989),表明硝酸盐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无机氮还与盐度(r=-0.923)和温度(r=0.939)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论证了沿岸径流对三沙湾营养盐的输入有重要影响.活性磷酸盐与铵盐、亚硝酸盐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次调研结果为三沙湾海域富营养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5.
华南热带区红土的分期及其时间序列和红土中的古环境记录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是华南第四纪研究中的两大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多旋回的红土-沉积系列和红土-火山岩系列的时代及其环境记录所反映的华南气候、构造环境变迁的多旋回性,并指出红土系列也是全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之一,华南环境变迁的多旋回性与黄土-古土壤系列、冰碛系列以及河-湖相系列所记录的全球变化的多旋回性振荡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准周期为0.8Ma、0.4Ma、0.1-0.08Ma和0.04-0.02Ma的环境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反映。 相似文献
76.
空间关系词汇与地理实体要素类型的语义约束关系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依赖常识人工归纳总结的局限性,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自动构建空间关系词汇与地理要素类型的语义约束关系。首先,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版)》空间关系标注语料库为基础数据,采用Overlap语义相关度计量方法,挖掘空间关系词汇与地理要素类型约束关系的先验知识;然后以地理要素分类体系提供的概念语义相关性对先验知识进行扩展;最后采用本体工具Protégé建立相关知识库。 相似文献
77.
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大量实际资料及调查成果,经分析研究发现,长江源区早更新世处于走滑拉分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走滑拉分盆地且分割盆地的断块山、湖泊广布;中更新世反转为挤压隆升,在整体抬升中迎来了新构造期最大冰期,湖泊萎缩;晚更新世-全新世过渡为整体走滑-挤压收缩,经历了动荡的隆升过程,湖泊响应明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漠化蔓延、湖泊与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驱动在长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78.
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与黄河大洪水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古史传说中普遍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其对古代人类社会演化的影响是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史前大洪水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由来已久,被认为与夏朝的建立有紧密关联,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支持.针对此问题,有学者提出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大地震导致其上游积石峡形成堰塞湖,其溃决导致黄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为中国古史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新颖观点.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地震喷砂裹挟的骨骼测年,对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遗迹和考古遗存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积石峡堰塞湖沉积测年工作的对比,认为多学科的证据并不支持上述观点,喇家遗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 8 0 0年,而积石峡堰塞湖在公元前3 6 0 0年已经消亡.积石峡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喇家遗址古人类的突然死亡和古地震是不同时间独立发生的事件,不存在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特大洪水,将其与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进行联系的基础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79.
鄂尔多斯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假型的发现以及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边界重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首次发现鄂尔多斯地区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假型,并根据此发现结合以往资料恢复了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多年冻土的边界,即105° E以东,118° E太行山一线以西地区的冻土南界在36°33' N附近,太行山以东地区位于40°20' N附近;而105° E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则分布在36°~29° N,现代海拔为2 000~3 100 m的地区.边界附近倒数第二次冰期时的年均气温比现今要低10~15 ℃.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