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5年逐日沙坪坝气象站气象及临近的环境监测数据,探讨降水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_(2.5)、PM_(10)、SO_2浓度随降水量增加逐渐降低,降低趋势线较为明显,降低幅度为SO_2的 PM_(10)的PM_(2.5)的;NO_2和CO随降水量增加减少趋势不明显;O_3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类大气污染物在不同量级降水量时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在降水量小于1 mm时,弱降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不利于污染的稀释扩散和沉降,空气质量恶化;大于1 mm后,降水对各种大气污染物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而增大,在降水量大于10mm后湿清除能力明显提升,降水量大于20 mm时湿清除能力最强,粗细颗粒与雨滴碰并效应增加,降水对PM_(10)和PM_(2.5)的湿清除率分别达30%和25%。连续降水时,各季节降水对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湿清除能力不尽相同:冬季降水对PM_(2.5)湿清除作用最为明显,对其余污染物清除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PM_(10)、SO_2、NO_2、CO,而O_3在冬季降水使O_3浓度增加非常明显,通常冬季臭氧浓度相对较低,降水一定程度上使冬季空气质量变好,太阳辐射增加,二次污染物光合作用增强,臭氧浓度也一定程度上增加。  相似文献   
22.
针对现有的志愿者灾情信息获取方式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比较发现主动式获取不管是在灾情信息获取的精确度还是在数据处理的难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微信的志愿者地震灾情获取框架与流程。融合地震灾情信息语义分析与公众口语化表达特点将地震灾情信息分为5类,并设计出适用于专业志愿者与普通公众进行灾情上报的灾情语义分类。最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结合ArcGIS Server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信的志愿者地震灾情获取系统。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在室内受控条件下,在虾、贝、藻的多池内循环养殖的基础上,采用残饵污染控制技术减少残饵生成量,并针对对虾养殖中产生的主要目标污染物质及其存在形态,镶嵌以相应的生物修复技术,探讨了综合生物修复技术对对虾养殖生态系统自身污染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虾、贝、藻及生物滤池综合生物修复技术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无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含量。残饵即时修复技术可显著减少残饵生成量,但梭鱼和沙蚕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对综合生物修复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生物修复技术中大型藻类对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修复能力略显不足,在实际修复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大型藻类固氮速率和系统内生物排氮速率的平衡关系,并确保能满足大型藻快速生长最佳的水层空间。单靠微生物滤池对水体中有机物的修复能力并不理想,需辅助增加泡沫分离等技术,提高系统对大分子胶体的去除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现场对虾养殖环境的综合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杨茜  冯秀丽  李梦帅 《地质学报》2022,96(4):1412-1420
南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构造环境,其丰富充足的沉积物源、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广泛分布的陆坡都为浊流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理想场所.南海北部更是有华南大陆以及台湾岛的大量陆源沉积物搬运至陆坡,加上陆坡区合适的坡度,浊流沉积十分发育.南海北部陆坡发育有大量不同规模的海底滑坡,浊流沉积分布广泛.在南海北部莺琼陆坡的钻...  相似文献   
25.
结合实例介绍了目前杭州商品房初始登记所需房屋建筑面积实测过程。  相似文献   
26.
重点探讨了SPE规则应用中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商业性划分和油气资源的具体分类分级方法。商业性划分方案中:将评价单元划分为“商业性单元”和“次商业性单元和构造”两大类型,并依据经济、技术、合同和法规等条件对商业性和次商业性单元进行了细分类;次商业性单元中的油气可采量属于潜在资源量,商业性单元中的油气经济可采量和次经济可采量分别属于储量和潜在资源量。油气资源的分类和分级中:已发现原地量(地质储量)划分为探明、控制和预测三级地质储量,将最终采收率的确信度划分为高、较高和较低3个级别;对于商业性开发单元,依据地质储量的确信度、最终可采量的确信度和经济评价结果将油气资源划分为证实储量和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储量和概算潜在资源量、可能储量和可能潜在资源量。对于次商业性开发单元,依据地质储量的确信度和最终可采量的确信度,将油气资源划分为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潜在资源量和可能潜在资源量;如果动用探明地质储量和控制地质储量共同进行开发,将商业性开发单元中油气资源划分为证实储量+概算储量、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潜在资源量、证实储量+概算储量+可能储量和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潜在资源量+可能潜在资源量,将次商业性开发单元中油气资源划分为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潜在资源量和证实潜在资源量+概算潜在资源量+可能潜在资源量。   相似文献   
27.
朱星源  苏洁  宋梅  杨茜  梁韵 《海洋学报》2022,44(12):70-83
海冰厚度是监测与研究渤海海冰的重要参数。为了获取更加可靠的渤海海冰厚度数据,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对海冰厚度反演中的冰水分离环节和冰厚计算方法都进行了改进。对于冰水分离环节,本文在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海冰基础上,加入了二值化处理、阈值判别等步骤,实现了较高精度的渤海海冰范围自动化提取。通过试验确定了海冰厚度与反照率指数关系模型中的参数,包括海冰衰减系数和海水反照率参数,使其更加符合渤海海区的物理特征。将改进后算法的海冰厚度反演结果与渤海海上石油平台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误差来源。结果表明,经过对算法的改进,海冰厚度与反照率指数关系模型的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由7.05 cm缩小到2.74 cm,相关系数由0.434提高到0.485。  相似文献   
28.
2006年川渝伏旱同期环流场和水汽场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冉  杨茜  程炳岩 《气象》2009,35(8):27-34
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灾害,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期间,我国川渝地区上空存在由东北向西南的异常水汽输送,从中南半岛到西南地区持续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导致川渝地区上空维持着一个水汽输送辐散异常的中心,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伏旱灾害的发展.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北、偏西,强度偏强,它与东伸的伊朗高压及异常的青藏高压一起构成一条高压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川渝地区持续伏旱灾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碳埋藏通量的长期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赛  杨茜  杨庶  孙耀  杨桂朋 《海洋学报》2014,36(8):30-38
对取自桑沟湾北部和南部养殖海域2个站位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测定了它们的总碳(TC)、有机碳(TOC)、无机碳(TIC)含量,估算了海源有机碳(Ca),结合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对碳的来源和埋藏通量(B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桑沟湾碳埋藏基本处于平稳期;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中国工业革命兴起,湾内营养水平提高,大量天然小型贝类繁殖及残骸埋藏使桑沟湾碳埋藏量有大幅度突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养殖活动兴起及到90年代大规模养殖后,天然贝类繁殖受抑制且伴随养殖产品的不断收获,使此期间碳埋藏量又处于平稳期。20世纪60年代前BFCa/BFTOC和BFCa/BFTC的比值分别在20%和4%以下波动,其后随养殖活动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但BFTOC/BFTC比值基本在40%以下范围内波动。并将该区与取自黄海中部一柱状沉积物的BFTIC/BFTC比值作对比,桑沟湾BFTIC/BFTC比值基本在60%~98%之间远高于黄海中部(约15%)的比值,桑沟湾TIC与TC含量高比值使仅应用TOC或Ca含量估算碳埋藏通量可能带来巨大误差。  相似文献   
30.
Many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anchovy has exhibited large variability in population size on decadal tim-escales. However, such works concerning anchovy population are mainly based on short historical catch recor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variability in fish stocks (natural and/or anthropogenic) and calibrate the error between catches and standing stock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long-term time series of fish stocks from the time when human impacts are minimal or negligible. Well preserved fish scales from sediment record are regarded as useful indicators revealing the history of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over the last centuries. Anchovy scales was first analyzed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the largest abundance was found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where is regarded as the largest overwintering ground for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as). Thus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two cores covering the last 150 years were collected for estimating fish scale flux. The scale deposition rate (SDR) records show that the decadal scale SDRs were obviously coherent between cores with independent chronologies. Thecalibration of downcore SDRs to the standing stocks of anchovy further validated that SDR is a reliable proxy to recon-struct the long-term anchovy population dynamic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where anoxic conditions prevail in the sediment. When assembled with other productivity proxies, it would be expected that SDR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oceanic productivity and may make a contribution to determine the forcing factors and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proces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