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1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篇 |
大气科学 | 95篇 |
地球物理 | 96篇 |
地质学 | 524篇 |
海洋学 | 287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70篇 |
自然地理 | 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合成了1-(4-硝基苯基)-3-(3,5-二溴吡啶)三氮烯(NPDBPDT),并研究了NPD-BPDT与镍的显色反应。在pH 10.0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镍与试剂生成摩尔比为1∶4的络合物在470 nm处有最大正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2×105L.mol-1.cm-1;在540 nm处有最大负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5×105L.mol-1.cm-1;以540 nm为参比波长、470 nm为测量波长进行双波长测定,表观摩尔吸 相似文献
83.
84.
山西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山西省108个气象站1971年~2000年30a地面气候资料,对山西省平均雷暴日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为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山区多,中西部盆地和山区少。大同北部,朔州、忻州西部,五台山,晋中的榆社,阳泉的盂县为雷暴多发区,而运城为雷暴发生最少的区域;但各月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夏季为雷暴高发季节,7月最易发生雷暴。 相似文献
85.
龙服忠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09,6(4)
从学术意义上说,常见的地质灾害有12类48种,地质灾害发生和发展进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据此,我们又常常把地质灾害概分为渐变性(地裂逢、地面沉降)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两类,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6.
笔者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化探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技术上的重大新进展,立足于地球化学填图基础上的矿集区、多元素异常集结区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稀有分散元素独立成矿的可能性评价,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成矿岩体演化与中国西南大地幔柱的初步研究,这些探索性的研究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化探方法技术的应用成果显著,如地球化学填图与矿产勘查一体化,多元素分析与分析质量监控方法不断完善外来物覆盖浅钻取样,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全国生态、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研究等。在回顾近年化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化探在21世纪的发展,整体思路是立足于地球化学填图及地球化学填图与矿产勘查一体化。需要有将研究、填图、调查、勘查、工程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提出了涉及地球化学填图、矿产勘查与综合利用、能源勘查、生态环境调查、全球变化研究等的12个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7.
88.
89.
本文针对山东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和控制能力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得出了一些主要结果。首先,以山东台网所适用的短周期地震仪倍率以及近几年来不同时段的地震资料,讨论了山东台网的控制能力,得出鲁南台网在1974年前的监测能力为2.2级(M_L),胶东半岛地区的监测能力为1.8级,其它地区为2.4级。采用1981年10月山东台网标定的仪器动态放大倍率,得出鲁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地区的地震控制能力为1.5级(M_L),其它地区为2.0级(M_L)。其次,还讨论了山东台网在不同时段内所给出的地震精度状况,以及山东地区地震定位精度的不均匀性和不同观测系统确定地震参数的差异。最后指出了台网布局的疏密程度是造成山东地区地震精度类别不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多种记录系统的仪器放大倍数、到时误差、台基条件的优劣等是影响测定地震参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