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尤特台风登陆过程中眼区结构变化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尤特台风在登陆珠江三角洲期间,借助珠江三角比较稠密的观测网对它在登陆过程中眼区及其附近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综合使用时间分辨率为6 min的多普勒雷达CAPPI(Constant Altitude Plan Position Indicator)回波图、每小时CAPPI径向风、高时空分辨的静止气象卫星云图、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常规观测等资料.雷达图上发现眼区及邻近地区多处存在着比较强的最长可达150 km左右的直线状回波,直线回波带上嵌有多个强的回波单体.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雷达图上的直线状回波现象,与台风内区涡旋结构的变异有关.考察静止卫星红外云图上螺旋云带的强烈弯曲和云带前端低TBB值的现象,以及分析探空资料计算出来的相对涡度分布,认为直线回波现象与台风内区非对称的涡旋结构演变有关,那些直线回波带的形成可能是与眼壁附近存在的涡度相对高值区的推进相联系的.最后作者就台风登陆过程中内区涡旋结构变异的问题作一些讨论,认为台风在登陆过程中相对比较容易发生结构变异,从而有可能导致在登陆过程中移速加快和出现强天气等现象.  相似文献   
282.
热带气旋"黄蜂"动热力特征演变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中国登陆台风试验"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成功模拟了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的过程,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分析了热带气旋(TC)各阶段的动、热力特征,包括对流加热特性、温湿结构、稳定度、涡散度、垂直运动、垂直环流、水平环流等基本动、热力因子的时空结构特征,揭示了该热带气旋的大量结构特点,如对流加热的强盛和非对称性、强热带风暴的无眼结构、低层的东暖西冷结构、涡度的准圆形对称结构、东/西侧环流正/斜压性的差异、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准周期振荡等等.这些结构特征的揭示对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认识南海热带气旋的特点和演变机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83.
华南暖区强对流降水系统的结构和闪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广东省地闪资料,研究了24h内影响华南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中尺度强降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1)第一次对流系统以后建型方式(back-building)组建,垂直结构类似海上对流,水平结构类似平行层状的对流系统。第二次对流系统垂直结构倾向于陆地的对流,水平结构类似于拖曳...  相似文献   
284.
285.
几种荒漠植物干旱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天然生长的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脯氨酸、甜菜碱、海藻糖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BA可促进脯氨酸、甜菜碱的积累;脯氨酸在9月累积较多,甜菜碱在7月大量累积,海藻糖在5月和9月积累较多,脱落酸在9月累积较多。脱落酸和脯氨酸对植物休眠可能存在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86.
利用日常业务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 。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dBz以上)且50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千米/小时,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287.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NO-3质量浓度在时间分布上与降雨(包括降雨期、降雨量)和施肥(包括施肥期、施肥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同一年内9月份(丰水期末)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大于5月份(枯水期末)的质量浓度.年际间总体变化趋势随年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力坡度、含水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水位埋深越大、含水层渗透性越强、水力坡度越小,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增高的趋势越明显.为验证上述定性分析所得结论的可靠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时空变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上述时空变量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雨和水位埋深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88.
为了实现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利用BJ2、GF1、ZY3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基于GIS平台,构建景观安全评价体系。通过获取2017年度研究区内各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现状数据,进行景观指数(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干扰度、脆弱度、生态风险度)计算,逐网格剖析后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半变异函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景观生态安全处于中、中高和高水平,面积为538 951.5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86.75%,呈现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向其外部、平原区向低山丘陵区安全等级逐渐升高,生态环境逐渐转好的趋势;低、中低安全区总面积为82 342.1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5%,景观生态安全仍存在较大问题,需引起地方政府关注。  相似文献   
289.
根据与矿床成矿有关的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地质构造条件、成矿时间和矿床本身的特征,将辽宁抚顺地区矿床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11个矿床成矿系列.对复杂成矿系列进行了亚系列的分解,并对各系列成矿特征和矿产特征进行了简要论述.依据矿床成矿作用、物探、化探异常和遥感等综合成矿信息,在区内圈定了6个Ⅴ级成矿远景区、17个亚区.初步确定金、银、铜、钼、铅、锌、铂钯、铌钽、铁、石灰石、煤层气等为重点找矿矿种,并对其找矿方向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290.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98个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1)古新世—始新世: 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2)渐新世: 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大范围沉积缺失, 指示上述地区大面积隆升.沿雅江自东向西古河形成(大竹卡砾岩).西昆仑和松潘—甘孜地区仍为隆起蚀源区.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构造压陷湖盆沉积.塔里木西南部为压陷盆地滨浅海沉积.渐新世末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3)中新世: 约23 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 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 约18~13 Ma高原及周边出现中新世最大湖泊扩张期.约13~10 Ma期间, 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 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4)上新世: 除可可西里—羌塘、塔里木、柴达木等少数大型湖盆外, 大部分地区为隆起剥蚀区.由于上新世的持续隆升和强烈的断裂活动, 使大型盆地的基底抬升被分割为小盆地, 湖相沉积显著萎缩, 进入巨砾岩堆积期, 是高原整体隆升的响应.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坳陷, 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