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结合夜间灯光数据、高程数据及地表分类数据,提出一种针对山地城市郊区背景划分的方法,并采用城乡二分法定量评估2001—2020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传统缓冲区法和综合缓冲区法提取的郊区背景存在明显差异。利用传统缓冲区法提取郊区背景估算的热岛存在大量假热岛像元,导致传统缓冲区法估算的热岛面积明显大于综合缓冲区法。综合缓冲区法估算结果表明:主城都市区热岛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长寿区、涪陵区以及各区县驻地附近,冷岛分布在东南部高海拔地区及中心城区部分山脉处。2001—2020年主城都市区热岛面积占比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强、冬季最弱。  相似文献   
572.
初夏南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9年和2000—2009年6月份在南黄海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洋调查采样样品,并结合同步温盐资料及海温长期变化数据,研究了不同浮游动物功能群丰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功能群丰度高且波动幅度较大,在1959年和2000—2009年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3年和2000年;而中华哲水蚤为优势种的大型桡足类功能群丰度在2000—2009年显著高于1959年,波动范围分别在2035—24500和912—1330ind/m2之间;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功能群丰度一般较低,但是在2007年出现暴发式增加,平均丰度分别是其它年份中最高平均丰度的4.8倍和88.5倍。大型甲壳类和毛颚类分别在东部冷水团区和中部锋面区波动幅度最大,小型水母和海樽类则是在西部浅水区波动幅度最大。分析认为桡足类丰度增加与营养盐浓度升高和鱼类过度捕捞有关,而胶质生物种群剧烈波动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573.
为验证运用浮游动物图像扫描分析系统(Zoo Scan Integrated System,Zoo Scan)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可行性,作者利用Zoo Scan图像技术,对2013年8月在南黄海(30°—37°N,125°E以西)14个站位采集到的中型浮游生物网(孔径160μm)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浮游动物混合样品的体积生物量与实测干重、含碳量和含氮量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南黄海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混合样品的总体积生物量与总实测干重、含碳量和含氮量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在500—1000μm和2000μm粒径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与粒径组的类群组成有关。南黄海夏季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四个组群:黄海中部组群、黄海近岸组群、黄东海交汇区组群1和2。其中,黄海中部组群和黄海近岸组群与历史研究中的稳定群落相一致。不同组群的地理分布受使用的浮游生物网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Zoo Scan图像技术为我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4.
悬沙浓度是淤泥质海岸重要的环境指标。为探讨潮滩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对风暴事件的响应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于2014年9月"凤凰"台风过境前、中、后在长江三角洲南汇潮滩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得同步高分辨率的水深、波高、近底流速和浊度剖面时间序列(9个潮周期)。结果表明,风暴中平均和最大波高、波-流联合底床剪切应力、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率可比平静天气高数倍;风暴期间高潮位低流速阶段悬沙沉降导致近底发育数十厘米厚的浮泥层(悬沙浓度大于10 g/L)。研究认为风暴事件中淤泥质海岸悬沙浓度和悬沙输运的剧烈变化其根本动力机制是风暴把巨大能量传递给近岸水体,进而显著增大波-流联合底床剪切应力,导致细颗粒泥沙再悬浮。  相似文献   
575.
地震反射波的极性是正还是负,一直是地震资料解释的重要问题。利用声波合成地震记录法确定所用地震数据为正常极性,并且在梨树断陷连片三维解释过程中,发现同一工区内火石岭组顶界面在不同的工区位置表现的发射特征不同。通过分析认为,极性、岩性组合决定了地震反射特征的不同。极性问题关系到地震剖面上的波峰、波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意义,最后利用这一特点,识别地层超覆边界,落实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576.
区域和全球尺度下研究气候变化,需要准确描述大气边界层处下垫面地表的光反射特性。为此,提出基于正则化的约束反演方法,其核心在于正则化参数的选取。通过L曲线拐点位置的确定,求出最合适的正则化约束参数,以稳定陆表反射特性参数的定量反演。京津唐地区数值反演试验与熵减分析结果表明,可见光红通道和近红外通道的信息指数分别为11.682 2和10.072 6;基于L曲线的地物反射特性正则化反演前后,两个通道的平均信息指数增量分别为0.440 0和0.354 6,最大增量为2.467 2和2.290 5。L曲线正则化方法的优势在于其不依赖于地表参数的先验知识,可有效解决卫星观测信息不足时地表参数的反演问题。  相似文献   
577.
578.
正新疆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区域性整体贫困严重、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其中,南疆四地州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更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来,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部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先后选派由局领导带队的干部职工55人次,进驻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深度贫困村——  相似文献   
579.
颗粒迁移作用下宽级配土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级配土作为堆积层滑坡的主要物源,其渗透性研究是开展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宽级配土的渗透是一个包括水分运移和土体细颗粒迁移的复杂过程,但在研究其渗透性时通常只考虑了水分的运移而忽略了细颗粒的迁移。为此,采用自制大型渗透仪对3组不同D15/d85值(D15为粗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15%的粒径;d85为细粒组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分数为85%的粒径)的土样进行了饱和渗流试验,研究了宽级配土的水分运移特征和细颗粒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D15/d85值对宽级配土的渗透系数和细颗粒迁移有重要影响,D15/d85值越小,则土体渗透系数越小,细颗粒不易发生迁移;D15/d85值越大,渗透系数越大,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变化越剧烈,迁出细颗粒的量也更大。根据渗透系数的变化也可判定土体内部细颗粒的运动情况,据此提出了3种宽级配土颗粒迁移模式。该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宽级配土渗透特性的认识,为完善降雨型堆积层滑坡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80.
楚科奇海融冰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陆架海,中部凸起的Herald浅滩对海水流动和海冰融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利用我国1999年夏季北冰洋考察数据,讨论了楚科奇海海冰融化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结果表明,海区内存在2个相继进入的水团,一个是海冰覆盖期进入的阿纳德尔水(AW),具有低温、高盐、高硅酸盐的特点;另一个是海冰融化后进入的白令海陆架水(BSW),具有高温、低盐、低硅酸盐的特点。在开阔水域,表层水温度达到7℃以上,高于当地气温,是当地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形成的。开阔海域的水体向冰下扩展,表层水温在1℃以上,形成冰下暖水区,加速了海冰的融化;Her-ald浅滩阻挡了海水的流动形成绕流,其北部处于绕流的死角,表层水温在-1℃以下,形成冰下冷水区。在开阔海域,上层海水的混合深度达到15~20 m,而渗入冰下的暖水深度小于5 m,体现了海冰对暖水渗入的阻滞作用。所有海冰覆盖站位10 m层的叶绿素-a含量都很高,表明冰下海水处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状态,有可能对海水吸收热量和海冰融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