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01.
湖南典型矿震震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湖南的矿山地震的基本情况出发.对近年来发生在不同矿区的几个典型震例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矿震的生成不仅与开采形成的重力场有关.还与断裂构造的原岩构造应力和现今应力场有关。矿震的发生频度和震级的大小,除与矿区的地质构造有关外,主要与开采的深度、强度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02.
2004年春夏季海南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运用双比分析和降水量区域历史回归两种分析方法,对2004年春夏季海南省的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效果的统计检验,选用1962~2001年的资料建立了对比区—人工增雨作业目标区回归方程。初步计算表明,2004年春夏季人工增雨作业141 d约增加降水199.6 mm,降水总量约24.6×108m3,投入与产出比为1:37。  相似文献   
103.
一次北方台风暴雨(9406)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张苏平  李春  白燕  雷小途 《大气科学》2006,30(4):645-659
从能量角度分析了9406号台风在我国北方造成大范围暴雨过程,定量讨论了台风变性过程中显热能、潜热能和动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北方暴雨区远距离降水突然增幅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动能的补充来源.发现:(1)虽然潜热能比显热能小1个量级,但潜热能平流大于显热能平流.热带气旋在获得西风带斜压能量之前,其总能量的维持主要来自潜热能的贡献,潜热能的贡献约是显热能的两倍.(2)台风远距离降水的突然增幅是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自热带气旋的显热能平流与西风带显热能平流非线性叠加,导致槽前显热能明显增加,西风带槽迅速加深,降水突然增幅.同时,暴雨区高空动能下传的突然增强对暴雨突然增幅有贡献,而该高空动能下传的增加与6小时之前台风环流区大量潜热能量释放相对应.(3)台风进入影响区之前,在整个对流层有潜热能、显热能和动能直接从台风区输入暴雨区;在台风进入影响区之后,只有低空显热能平流保持继续向暴雨区输送能量.(4)台风进入影响区之后,北方暴雨区动能的补充主要来自对流层上层动能的下传、斜压不稳定能量向动能的转化和北方暴雨区西边界动能的输入.5个类似台风的合成分析支持了以上主要结论.得出的暴雨增幅模型可对预报台风远距离降水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华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成因,用华北5月降水资料、NCEP大气环流资料以及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5月降水以及相关海区SST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从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华北5月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5~1981年华北5月降水偏少,1982~1992年华北5月降水偏多;西太平洋暖池相比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对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有更明显的影响;当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处于暖位相,东亚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场,东亚大槽较弱,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时,华北5月降水偏多;反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时,华北5月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05.
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后者分布在湾口两侧,以潮道和潮流沙脊为主要特征。根据对各沉积相特征的分析,认为潮流沉积体系的演化已整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6.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下白垩统为主。乌尔逊-贝尔凹陷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构造特征十分复杂,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三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不仅影响了烃源岩的分布、油气运移和聚集,而且影响了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以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国荣乡为研究区,以GIS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设计建立土地整治区域综合评价体系。用于测算土地整治潜力,确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研究表明:(1)该体系考虑了研究区实际情况,保证了质量高、区位好、惠及贫困人口多、利用稳定、集中连片的耕地入选土地整治重点区域;(2)预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206.92公顷,惠及人口5941人,脱贫人口3189人,其成果可望实现提高耕地质量、助推脱贫攻坚的双赢。本研究为特困地区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科学选址,提供了参考,作出了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实测资料,阐述了南堡滩海地貌的变迁,以东线进海路工程为例,研究了海岸线、砂坝、潮沟等地貌变迁,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对进海路及人工岛建成后海底地貌进行了定性的预测,提出了浅海滩涂油气开发建设宜采用栈桥式进海路设计。  相似文献   
109.
青岛前海沉积物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5年在研究区所获取的2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量以及水动力等有关资料,对青岛前海的动力作用和物质运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动力作用下,青岛前海可区分出5种沉积类型;从胶州湾口到东部的拦门沙坝外侧,为一套以退潮流为主体的泛平原沉积体;潮流侧向运移结果形成潮道两侧的(南北)沙脊;沿岸各海湾海滩中部和沿岸波基面附近则是波浪作用的含砾砂质沉积体。本区的动力作用主要是潮流和波浪,潮流主要对纵向和侧向滚动旋转的物质运移起作用,波浪和局部沿岸流则对沿岸各海湾沙滩提供物质并对沉积物分选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拉萨近45年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杜军  李春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干旱区地理》2007,30(6):826-831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