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论沉积盆地分析领域的追踪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李思田 《沉积学报》1992,10(3):10-15
层序地层学的产生为研究盆地充埙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层序地层分析与当代沉积体系分析、构造-地层分析和高分辨事件地层分析的密切结合将形成新的综合的成因地层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82.
吴江  李思田 《现代地质》1993,7(2):127-137,T002
本文以中三叠统浊积岩系岩性相的识别为基础,通过垂向层序的划分和分析,结合区分出浊流主体流向与溢堤流流向数据的古流分析、古坡向分析、中三叠统板纳组地层等厚图,概括了本区中三叠统浊流沉积的总体配置,厘定了右江浊积盆地在安尼期、拉丁期时的沉积格局。最后,讨论了右江浊积盆地的水深变化趋势、浊积岩系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浊积盆地的存在与金矿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4.
刘占红  陈荣  宋成兵  李思田 《地球科学》2012,37(5):1051-1065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形成于盆地演化相对稳定期的陆表海陆棚环境, 由多层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及膏岩相互叠置而成, 是重要的成藏组合之一.根据古生物研究及地层对比, 卡拉沙依组在国际地层表上对应于维宪阶和谢尔普霍夫阶, 时限约为±27 Ma.目前卡拉沙依组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尚较薄弱, 由于内部难于识别出明显的古间断面, 有的研究将其划分为3~4个三级层序, 这与其所跨越的地质时限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通过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处理方法对卡拉沙依组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测井曲线进行了旋回地层学研究, 同时结合岩心观察及基准面分析, 对塔中及邻近区域的麦6井、中1井、中17井及顺6井的卡拉沙依组地层分别划分出了9~11个层序地层单元, 每个层序的延续时限约为2.40 Ma, 对应于地球轨道3个参数组合形成的天文周期.这在实现精细划分了三级层序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处三级层序成因于天文气候因素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5.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发展趋向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国家和私人企业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巨大投入获得了关于沉积盆地结构和演化的庞大系统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深度大于7 000 m的钻井和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成果,能够提供给中国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使用。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已出现在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过程、盆地构造动力学机理、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系统演化的动力过程。文中在建议的研究纲要中汲取了部分重要内容,如从源区到汇区的路径系统研究和基于大陆动力学思维的构造地层分析。对于盆地演化研究至关重要的深部过程研究始终是难度最大的挑战。应用天然地震成像和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中国东部及海域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地幔流上涌、岩石圈减薄及破裂过程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晚中生代-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大火山岩省和大型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演化。然而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背景则全然不同于中国东部,这些盆地发育于古老的地台基底之上,被造山带所环绕,造山期的强大挤压应力在盆地中形成了隆起和凹陷系列,并控制了油气生成及聚集的地区。多学科合作完成了造山事件和过程的精细定年和盆地中不整合面与构造地层单元的对比研究,其成果对大型叠合盆地演化的动力过程得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可用于油气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86.
由于沉积盆地内流体活动的示踪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在盆地流体研究中更多地依赖于正演模拟,用来解释和验证地质模型和观点.盆地流体模拟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孔隙流体运动的达西定律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由此建立孔隙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的耦合方程,利用有限元法解上述非线性耦合方程,从而可动态地恢复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温度场、压力场和流体场。  相似文献   
87.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与中国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06,13(6):22-29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是对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先驱。文中阐述了笔者对他的概念体系和学术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大型叠合盆地古生界和早中生界海相油气已被证实为我国今后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就更需要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思想和方法重建地质历史过程中盆地及烃源岩的形成环境,以预测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  相似文献   
88.
大型油气系统形成的盆地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李思田 《地球科学》2004,29(5):505-512
找寻大油气田的急迫任务带动了当今新一轮战略性、区域性的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在盆地中识别富生烃凹陷及其所控制的油气系统具有关键意义.没有富生烃凹陷就没有大油气田赖以形成的首要基础.富生烃凹陷及大型油气系统的形成又有其特有的盆地动力学背景, 认识后者对前者的控制关系可提供战略性预测.渤海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陆上及海域伸展类盆地最重要也最典型的代表, 其数十年勘探和研究历程揭示了富生烃凹陷、大型油气系统和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内在联系.岩石圈伸展和裂陷的背景下, 盆地内隆坳分异的构造格架、快速沉降、高地温和异常高压系统提供了富生烃凹陷和大型油气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 与古近系中晚期有利的古气候、古环境条件匹配形成了最有利生烃的超富养湖盆类型.根据多个富生烃凹陷的典型研究提出了大型油气系统形成的模式, 进一步分析了富生烃凹陷形成背景的多样性.值得指出的是, 目前所知西北地区大型叠合盆地中最重要的富生油凹陷, 如准噶尔盆地的二叠纪中央凹陷、塔里木盆地的满加尔凹陷可能都形成于伸展和裂陷背景下, 中新生代则以挤压、挠曲占优势.提出用当代盆地动力学和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重新认识含油气盆地及其油气系统演化的动力过程, 进行新一轮基础性、区域性研究, 为发现新领域、找寻大油气田提供地质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扇三角洲相与副层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湖泊中存在三种三角洲类型,即正常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它们均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所组成。陆相地层具有强烈的旋回性,只要将基准面看成海平面就完全可以运用层序地层学思路与方法研究陆相地层。扇三角洲相在断陷湖盆的陡坡一侧发育,通过与标准三角洲副层序模式对比,一个完整的扇三角洲序列可以划分出两个副层序。  相似文献   
90.
塔中地区奥陶系白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明毅  胡忠贵  李思田  王延奇 《地质学报》2011,85(12):2060-2069
塔中地区奥陶系白云岩分布广泛,厚度大,是该区重要的储层之一.根据白云石晶体结构大小、原始沉积特征保存情况,将该区白云岩分为泥晶白云岩、藻纹层泥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粗粉晶—细晶白云岩、中晶—粗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等6种类型.泥晶白云岩、藻纹层泥晶白云岩保留了其原岩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碳、氧同位素偏高,盐度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