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大气科学   25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索马里跨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李崇银  吴静波 《大气科学》2002,26(2):185-192
通过分析NCEP/NCAR多年再分析资料,清楚地揭露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建立之间的重要关系.对应南海夏季风爆发,总是已先期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有西风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而且,若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加强和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建立也偏早(晚).可以认为,索马里跨赤道南风气流的稳定建立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之一,它的建立导致赤道印度洋地区西风的持续加强和向东扩展,并最终在南海地区形成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282.
Based on a series of data analyses, the intimate relations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l Nino arc studied in this paper.Anomalistic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aused by El Nino event can lead to enhancing the Ferre! cell and the westerlies in the mid-latitudes as the Hadley cell and result in the location of the front zone in East Asia to the north. These are unfavourable for the cold wave breaking out southward in East Asia. Therefore, there ate warmer weather and weaker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in El Nino winter.There are stronger and frequent cold waves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wintertime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El Nino event. They will induce stronger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Thus, the weakened trade wind and enhanced cumulus convection in the equatorial middle-western Pacific area caused by the stronger winter monso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El Nino event. Therefore, the anomalously strong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during winter  相似文献   
283.
TUTT对台风形成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本文对热带对流层上部槽(TUTT)在台风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UTT对台风生成有一些促进作用,但相对于边界层的Ekman抽吸以及积云动量输送作用却是很弱小的。因此,对于台风的发生发展,还是应该更多着眼于热带对流层中低层的情况。  相似文献   
284.
重力、科里奥利力以及大气和外界的热量交换是决定大气运动基本性质的主要因子。而一切热力因子的作用都必须通过大气运动的动力学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研究大气运动的基本动力过程对于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天气演变过程以及运动和热源的相互作用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在大气动力学方面,也就是对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动力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这里仅就一些主要内容概括  相似文献   
285.
厄·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87,45(2):229-236
在厄·尼诺年西太平洋(包括中国南海)台风活动偏少而反厄·尼诺年台风活动偏多的统计分析结果基础上,根据台风形成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厄·尼诺年和反厄·尼诺年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和状态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由它们的异常变化以及极为明显的差别,从而对厄·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作了较全面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86.
台风的数值模拟研究——积云动量输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崇银  张铭 《气象学报》1984,42(4):466-474
本文用一个考虑积云动量垂直输送作用的二维轴对称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数值试验所得到的“模式台风”比考虑Ekman抽吸作用所得结果在其结构上更接近实际台风。因此,同Ekman抽吸一样,积云动量垂直输送作用也可以激发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促使台风的生成和发展。而且,积云动量垂直输送作用,在台风的形成和维持中可能比Ekman抽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87.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最初是由 Charney和 Eliassen 以及 Ooyama 提出的。CISK 理论的实质是天气尺度的低压扰动和小尺度积云对流间的相互促进。也正是由于考虑了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低压扰动和积云对流间的正反馈过程,CISK 概念能较好地解释台风发生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成为目前公认的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CISK 理论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是台风天气学和动力学发展的结果。CISK 理论之前的许多天气学分析已经指出,水汽凝结加热对于台风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作用,而且 Riehl 和 Malkus等又将“热塔”(hot tower)概念引入台风研究,认为台风中的凝结加热主要来自为数不多的深厚积云塔(其云顶可达12公里以上)。在理论上,CISK 之前已有了静态(steady-state)理论,即将台风作为一个对称的,自由转动的涡旋处理。静态理论不仅说明了台风系统中风场、气压场和温度场  相似文献   
288.
李崇银 《气象》1982,8(10):42-44
一、引言 还在光谱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发现太阳光谱在2900埃以下有突然中断现象。但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通过臭氧吸收光谱以及臭氧光谱与天狼星光谱的比较研究,才公认太阳光谱在2900埃以下的中断,是由于大气中臭氧的吸收,从而确定了大气中臭氧的存在。 一系列的研究,以及气球和火箭的探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89.
李崇银 《气象》1983,9(9):35-39
在对流层中上层,流场型式多呈波状,系统的尺度比较大,一般围绕整个地球有3—6个波,且自西向东缓慢移动,这就是大气长波(或称Rossby波)。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有更大尺度的波动,其水平波长比一般长波长,通称为超长波。长波和超长波的活动同天气演变有密切关系,往往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条件。本讲将讨论长波和超长波的一般动力学特性及其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90.
中国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崇银  凌健  宋洁  潘静  田华  陈雄 《气象学报》2014,72(5):817-834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系统,它的活动及异常既对其他系统有一定的作用,也对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有明显影响。因此,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一直是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文中对近5—10年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工作及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和综合,主要包括:(1)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别是MJO的动力学机制;(2)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以及MJO的数值模拟问题,特别是大气非绝热加热廓线对模式模拟MJO的重要作用;(3)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MJO,特别是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与ENSO的相互作用关系;(4)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及其流场形势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重要影响,即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调制作用,以及热带大气季节内低频气旋性(LFC)和反气旋性(LFAC)流场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5)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的活动及异常对东亚和南亚夏季风建立、活动异常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