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2.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指出了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深部结构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提出西南次海盆的深部结构、洋盆中海山的...  相似文献   
23.
为了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北部湾东部沉积环境的整体变化,深入认识环流对北部湾沉积的控制作用,对位于北部湾东部的15只柱样进行了粒度、碳酸盐含量和C/N分析,并测定了其中11只柱样的AMS14 C年代.结果表明,在末次冰消期随海平面上升,北部湾沉积环境由陆向海转变,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总体递增,而C/N值则递减,其间伴随发生于全新世早期的碳酸盐低值事件,在北部湾深水区的柱样中也有记录.全新世中期海平面基本稳定以后,稳定的C/N数值表示有机质来源趋于稳定,而碳酸盐含量受钙质生物生产力不同(南高北低)和陆源输入的区域性差异影响出现不同变化.与C/N分析结合,碳酸盐含量曲线可用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北部湾环流可能形成于7ka BP左右,影响了沉积物的输运与沉积.全新世中晚期沉积厚度存在区域差异,海南岛西侧大于2.0m,湾顶多介于0.8~2.0m,而涠洲岛西南海域厚度相对最小,可能与湾北物质难以向南输运,而湾南物质主要在琼州海峡西口外卸载有关.  相似文献   
24.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形成九州-帕劳海脊现今狭长的几何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州-帕劳海脊南北部地壳结构可总结为P波波速为7.1~7.3 km/s下地壳;P波波速为6.1~6.3 km/s的中地壳;P波波速为4.5~5.5 km/s上地壳.九州帕劳海脊北段,30°N以北区和25°N以南区的地壳厚度普遍在10~15 km,25°~30°N之间的地壳厚度普遍大于15 km.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且未识别出中地壳的存在,为不成熟的岛弧地壳.海脊南段与北段相似,具三层的地壳结构,但地壳厚度小于北侧,基本上大于10 km.整个九州-帕劳海脊处的地壳厚度普遍厚于两侧海盆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25.
针对“973”项目中“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潜力”这一研究课题, 对在南海南部陆缘礼乐盆地采集的NH973-2测线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6个层序界面, 将地层划分为4个构造沉积单元.根据地震解释, 对不同时期断层的水平断距进行了测量及分析, 获取了与脆性拉张相关的伸展信息: 研究区的拉张作用可以分为2期, 主要的拉张作用发生在大陆裂谷阶段(古近纪), 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堑—半地堑以及翘倾断块; 第2期拉张作用的时期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断层活动强度明显变弱.在南海南部陆缘广泛发育了碳酸盐沉积, 其发育的时代和南海的海底扩张时期一致.对穿越礼乐滩区地震剖面伸展特征的分析表明, 根据断层水平断距获得脆性伸展因子与根据重力反演获得的全地壳伸展因子之间存在差异, 表明研究区的拉张在纵向上并非是均一的, 新生代的拉张经历了深度决定拉张模式.   相似文献   
26.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27.
对来自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带上的 5口钻井 (XL1,XL2 ,XH,XY,XT)的 17个样品 (11个磷灰石、6个锆石样品 )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样品的地层年代介于渐新世和上新世之间。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表明 ,各样品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小于 (2 2 5± 2 5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则比锆石的要复杂。南侧 XT和XY两口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大于相应的地层年龄 ,而北侧的 3口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则小于相应的地层年龄。磷灰石年龄的分布表明西湖凹陷南部第三系地层所经历的最大沉积埋深小于北部 ,反转程度南弱北强。对于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年龄的样品 ,对地层剥蚀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  相似文献   
28.
分形理论在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形理论与耗散结构、混沌理论一样,是最近一个时期非线性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1],并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体内容是研究系统的自相似性和不规则性,能为复杂问题的定量化提供新的途径[2].用分形理论研究地质现象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前人已在地质数据的分形结构、地质时空结构的自相似性及其动力学机制、地质现象的分形重建与矿床分形统计预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3~6],但值得指出的是地质分形是统计意义上的无规分形,与数学意义上的严格自相似有区别.  相似文献   
29.
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国内研究进展@吴振利$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李家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阮爱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相似文献   
30.
Hydrate Ridge南高点ODP204航次5个站位54个沉积物样品中有机碳C, N同位素组成及C/N比值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 对1245B孔的系统分析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改变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同位素的成岩演化轨迹, 水合物发育处δ15N值和C/N比值同时变低, 且δ13C值相对较重; 在水合物稳定带内δ15N值的亏损将近2‰. 水合物发育处沉积物中氮含量的增加和δ15N值的亏损, 推断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处沉积物中细菌(包括古细菌)的固氮作用有关. 沉积物中有机质中碳、氮同位素的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变化同步响应, 同时亦反映流体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