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海底底质分类反向散射强度三维概率密度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反向散射强度随入射角变化信息蕴含海底底质特性,是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的重要数据源。目前,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主要提取平均反向散射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化信息或基于声呐图像,没有综合考虑两者的相关信息。本文综合考虑平均反向散射强度随入射角变化信息及其概率密度分布,绘制三维概率密度图,提出了基于反向散射强度三维概率密度图的海底底质分类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直观表达多波束条带覆盖区内不同海底底质类型的数量,有效判断不同海底底质类型的边界,实现海底底质类型的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12.
冲绳海槽弧后扩张证据及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冲绳海槽区采用国内最新勘测的多波束数据构建高分辨率的DTM(Digital Terrain Model),选择典型海区绘制了相应的三维海底形态图件,并在此图件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冲绳海槽典型构造地貌形态:海底峡谷、海山、构造洼地和构造台地,统计分析表明冲绳海槽存在近似平行和近似垂直海槽轴向两种走向的构造地貌单元。对构造地貌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推测,认为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与海槽走向垂直的构造形态和弧后扩张的动力源,而弧后扩张则产生了沿海槽走向分布的线性海山和雁行排列的构造洼地。在中部和南部海槽这两种作用力交织在一起,产生两类海底地貌形态共存的构造格局。对目前关于冲绳海槽构造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并支持了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扩张成因的观点;定量估算了冲绳海槽三幕构造运动的方向、扩张量和半速率;从动力学角度阐述了沟-弧-盆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阐述了冲绳海槽三幕构造运动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中新世的拱顶、断陷,上新世—早更新世的被动拉张,晚更新世—全新世后的主动弧后扩张。三幕构造运动的方向、特征和动力机制明显不同,运动方向的多次改变导致海槽内多种走向构造地貌的存在。近代的海槽扩张有明显活跃和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113.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4.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5.
多波束测深瞬时姿态误差的改正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详细分析多波束测深瞬时姿态误差对水深的影响及在3维地形图上的外观表现,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将测量的水深数据去除地形趋势信号,得到受姿态误差影响的水深误差数据,采用其是否与横摇变化率和横摇测量值具有线性关系判断属时延还是尺度引起的姿态误差,再搜索确定时延值或尺度系数,以此参数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改正.从实测数据处理结果来看,改正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6.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12.9~11.6 cal.kaBP),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在-66 m等深线附近振荡徘徊,海水进入到现代北黄海南部,黄海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型海湾。运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这特殊的狭长通道型海湾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当时的潮流场非常的强,水深较浅的区域多为旋转流,水深较深的中间槽部区域多呈往复流,不断冲刷底部,带走悬浮泥砂。进入黄海后,潮波从前进波转变成旋转波,并在西岸出现两个发育不完全的无潮点。潮余流在古黄海西部及中部海域一致向东南和南向流动,并且流速较大,但在口门处流速减小,海湾中部冲刷起的底部沉积物可能被余流带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而在东部海域,余流具有向北流的趋势,从而在古海湾的中央区域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逆时针向环流,很有可能是韩国西南现代泥质区接收泥质沉积的开始。南黄海东侧发育的潮流沙脊群的延伸方向及潮流砂的粒度组成和古黄海的潮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新仙女木时期波动较小的海平面和稳定的潮流场是潮流沙脊群形成的有利因素。可以说新仙女木期的海流、潮流和潮...  相似文献   
117.
多波束测深及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通过多波束测深的基本原理、参数校正和数据改正方法的讨论,阐述了保证多波束测深精度的主要校改正方法,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声速剖面的结构及其时空变化对多波束测深精度的影响,指出了三个特征海区声速结构的分布特点,并提出了抑制三海区声速改正误差的可能方法及控制多波束测量中声速改正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