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罗圈组作为冰川沉积物,已为地学界所重视。作者从地层层序、粒组分析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学角度分析,初步认为它不管是冰川沉积物或是冰川—重力流改造沉积物,均应属水下岸坡冲积扇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82.
目前对于沉水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学的野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营养或富营养化水体,而对于贫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C、N和P的积累特征研究较少.基于对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沉水植物的调查,研究抚仙湖9种常见沉水植物C、N和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种间和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抚仙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岸浅水区域,分布水深范围为0.5~14.0 m,平均分布水深为3.6 m;2)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81.89、18.59和2.13 mg/g,N∶P比平均值为9.21,且C、N和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抚仙湖沉水植物地上部分C、N和P含量及C∶N比和C∶P比值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而N∶P比种内差异大于种间差异;4)抚仙湖沉水植物C含量和N:P比平均值要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富营养化湖泊的沉水植物,抚仙湖沉水植物的生长可能潜在地受到P的限制.  相似文献   
83.
选取了两种常见的沉水植物狐尾藻和金鱼藻,通过测定其单株生物量、株高、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单株生物量,研究这两种沉水植物在2 mg/L的铵态氮持续处理4 d以及铵态氮胁迫解除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铵胁迫阶段,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对狐尾藻各测定参数均无显著影响,而使金鱼藻株高显著增加.在铵胁迫解除阶段,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狐尾藻单株生物量增加不显著,而金鱼藻单株生物量显著增加;处理组2种沉水植物株高均显著增加;处理组狐尾藻叶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显著增加,而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显著减少,茎生物量/单株生物量保持不变.认为高光照环境下(约400μmol/(m2·s)),水体中铵态氮浓度短时间内(4 d)适当增加对沉水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金鱼藻对高铵态氮浓度水体的适应能力较狐尾藻强.  相似文献   
84.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变化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率变化的特点,对南方涛动指数(SOI)、NINO3区海表温度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做相关分析,并对ENSO事件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1957-2002年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差异。春季SOI与滞后1~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夏季SOI与滞后2 a的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有较好的相关,但春季沙尘暴与NINO3区海表温度的相关不如与SOI的好。ENSO暖事件可能会使未来1~2 a内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而ENSO冷事件则有可能使其增多。  相似文献   
85.
综述:气温偏高,降水偏多2020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10.25℃,较常年偏高0.7℃(图1)o全国六大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其中华南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明显偏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94.8毫米,较常年偏多10.3%,为1951年以来第四多(图2)。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多、西北地区℃中西部偏少(图3)。冬、夏、秋季降水偏多,春季偏少。  相似文献   
86.
利用海浪模式WWIII(Wave Watch III)2008年的模拟结果对海面Stokes漂流、Stokes输运、Stokes深度以及全球Langmuir数的年平均分布特征和季节平均分布特征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海面Stokes漂流和Stokes输运均呈现高纬度偏大的特征,以南极绕极流海域最为突出。全球大部分海域Stokes漂流影响深度在20 m以内,呈现大洋东部偏大,西部偏小的分布特征。全球大部分海域的混合作用是剪切不稳定性和Langmuir湍效应并存的状态,甚至有些海域是以Langmuir湍效应为主。因此,在进行大尺度的海洋数值模拟时,应该考虑波浪导致的混合效应。  相似文献   
87.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之一,其研究对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和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该缝合带西段昂龙岗日地区沙木罗组火山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沙木罗组火山岩从底部至顶部共划分出3个火山喷发亚旋回,岩性为安山岩和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3个亚旋回的火山岩均为钙碱性系列,LREE和不相容元素相对富集,而相对亏损HREE和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一喷发亚旋回火山岩具典型的高镁安山岩特征,暗示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从第一喷发亚旋回至第三喷发亚旋回构造环境由大洋岛弧过渡为大陆边缘弧,火山岩形成于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的背景,且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不晚于晚侏罗世末。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弱富集地幔,来自俯冲板片的流体上升,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幔源岩浆,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幔源岩浆向上运移,底侵下地壳,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母岩浆,在岩浆源区或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且岩浆演化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沙木罗组火山岩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盆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关系密切,沙木罗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木嘎岗日岩群之上不能作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盘闭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88.
在青海甘子河地区,利用遥感解译分析研究区域构造和控热地质背景,配合使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直流电测深、中梯测量和联合剖面测量等多种物探方法,所获结果相互验证,从地表到深部立体勘查逐步深入,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和物探的多解性,在地热勘查中探明了隐伏控热断裂构造带的部位和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了依据,有效降低了地热勘探风限,在青海地热勘查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9.
2008年1月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   总被引:71,自引:5,他引:71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1月,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很长,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我国输送,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地区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1月中旬以来,湖南、贵州等地逆温层不断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上述地区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王佳营  曾威  张祺  陈军强  滕菲  李威  刘行 《地质通报》2023,42(8):1318-1333
纳米比亚埃龙戈地区位于达马拉构造带中部, 是全球重要的铀成矿带, 但纳米比亚第四系覆盖较重, 严重影响了铀矿找矿效果。为摸清纳米比亚铀资源现状, 开展铀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现有资料, 圈定了预测靶区, 为中国矿业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支撑。在对纳米比亚埃龙戈地区白岗岩型铀矿床控矿因素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建立了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在GeoDAS GIS平台上, 利用非线性理论、奇异性理论及分形滤波技术, 实现了对该区隐伏构造、航放铀异常等弱缓信息的提取; 基于模糊证据权方法开展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圈定铀找矿远景区7个。通过模型检验, 验证了本次预测工作的有效性。认为Ⅰ级远景区内第四系覆盖区还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 Ⅱ级远景区也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但工作程度较低, 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