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6篇
  免费   1683篇
  国内免费   1950篇
测绘学   1158篇
大气科学   1170篇
地球物理   1345篇
地质学   5544篇
海洋学   1470篇
天文学   217篇
综合类   675篇
自然地理   1220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382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40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424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4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46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310篇
  1994年   301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93篇
  1991年   241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94篇
  1984年   63篇
  1983年   71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4篇
  1965年   13篇
  1959年   21篇
  1958年   29篇
  1957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好的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一半.要迈好地理研究性学习这一步,必须熟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策略--遵循科学选题的原则,学会科学选题的基本途径,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52.
石羊河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抢救和保护民勤绿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了下游调水工程——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该工程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穿越沙漠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线路经过腾格里沙漠流动沙丘区,无水无路,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以当地材料为主的沙漠区施工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和运行实践表明,该方案施工简便,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153.
城乡过渡带30~150 m尺度的空间,属变化明显的都市基层空间系统。为描述这一地带的空间演变规律,本文以郑州、杭州、北京的建设用地为例展开了多重分形分析。本文依托广义、典型f(a)-a(q)曲线所划分的3个空间演变子系统,以城乡过渡带院落组级—居委会级空间为研究尺度区间,对之进行了空间多重分形特征的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城乡过渡带的空间演变属宏、中观空间影响下的适应性变化,市场驱动色彩显著。总体上,城乡过渡带基层空间的演变较为复杂,并常会在一定尺度内形成典型、广义的空间多重分形特征,及其相应的斑块密度(q值)分布区。且受多种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空间子系统的演变强度常会不同,其在各尺度上的空间复合也会呈动态变化,进而城乡过渡带空间演变的“情景性”较强。但都市城乡过渡带的基层空间却不存在依中小城市→传统性特大城市→现代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必然演替过程,其变化更多应与各都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城乡融合的具体情景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满足全局性、局域性指标的情况,把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分布区拓展到了更广域的特征过渡区及退化区,进而增强了对现实地理空间真实发展状态的非线性描述。  相似文献   
154.
旅游流可表征地区游客需求偏好程度,是诊断识别区域旅游业发展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西走廊为例,通过对携程网、去哪儿、同程网三大旅游网站游记数据挖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河西走廊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针对性提出区域旅游地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等级性较为明显。(2)旅游流网络整体上覆盖面较大但紧密程度较低且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3)旅游流网络处于不均衡,节点具有结构洞特征。基于“点-轴”理论,根据旅游地现状和指标结果优化旅游空间格局,确定了3个等级的旅游发展点、两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轴及三大旅游地系统,构建了河西走廊“点-线-面”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5.
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在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中,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以了解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群丛特征。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该湿地公园的岛内河渠、岛内库塘、洪泛江滩、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林地、草地和撂荒地中的植物开展调查,研究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湿地公园中,记录了105科296属437种维管植物,其中有56种外来物种和8种受保护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Fab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的物种数量都≥20种,单种属占总属数的近四分之三;在437种维管植物中,有335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量的76.66%),有95种典型木本植物(占21.74%),还有5种木质藤本(占1.14%)和2种竹类植物(占0.46%);有水生植物48种(占10.98%),有湿生植物138种(占31.58%),有中生植物251种(占57.44%);在科的区系组成中,世界广布科(45科)占优势,有37科为热带分布科,有22科为温带分布科;在属的区系组成中,温带分布属(126属)占优势,热带...  相似文献   
156.
睡莲又名子午莲,因这种花朝开夕闭而名睡莲,也有人因其花姿艳丽,称之为睡美人。睡莲幽静雅致,色彩迷人。漂浮于河塘绿水之上,点缀于圆圆莲叶之间,犹如掌上明珠,别有异趣。 宋代刘克庄诗云:“池上秋天一两丛,未防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睡莲,花朵鲜艳而美丽,尤以红色花朵最为灵妙绝伦,她外轮的花瓣粉白色,恰如抹上了脂粉一般,花瓣愈靠近中心则愈呈现出更加鲜红的颜色,光彩照人。中心则缀以明亮的黄色花蕊和花丝,完美地衬托出她水灵灵、艳如脂、娇娆无比的姿韵,令人赏心悦目。若在雨中欣赏,花叶上水珠滚动,花朵脉脉含情,在碧叶和绿水中更显得柔丽而玲珑,宛若浓汝淡抹的仙子结伴飘落人间,绽开甜蜜的笑靥,热情地喜迎人们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7.
158.
从欠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出发,将其评价对象分解为5类认同度较高的一级指标,并确立29个二级指标.选择国内部分欠发达省份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其区域低碳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低碳创新能力,从构建低碳产业和能源体系、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完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9.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4000 cal. a 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 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 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 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 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 cal. a BP后, 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 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 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 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 7000 cal. a BP 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 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 4000 cal. a 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 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 a 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 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0.
喀斯特槽谷区表层喀斯特水化学的暴雨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水化学是在碳酸盐岩-水-CO2气三相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中形成的,水化学变化既反映了喀斯特含水介质特点和喀斯特发育的程度,又反映了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的进程。选择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兰花沟为代表,以兰花沟喀斯特动力系统观测站为依托,采用多功能自动化观测仪CTDP300,对暴雨条件下表层喀斯特泉的pH、电导率、水温和水位进行了连续自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表层喀斯特带对降雨很敏感,其喀斯特水化学明显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在强降雨开始时,喀斯特水pH升高,水温降低、电导率降低、PCO2降低,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喀斯特泉水化学表现出雨水的"活塞效应"。2.在强降雨中后期,表层喀斯特水pH、电导率、水温下降,方解石饱和指数(SIc)降低,这表明稀释作用可贯穿整个降雨过程,但在降雨后3~4 h,表层喀斯特带的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水动力作用和CO2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降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着水化学的动态变化,一是雨水的稀释作用,二是碳酸盐岩-水-CO2气相互作用。3.根据喀斯特水化学在降雨条件下不同结构的含水介质中的反应,兰花沟表层喀斯特带含水介质以管道为主。4.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表层喀斯特水化学对暴雨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