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9篇 |
海洋学 | 61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宗海图是海域使用申请不可或缺的附件,目前多是基于AutoCAD技术制作,然而实际使用中宗海图要素如点注记、图例生成及图廓整饰等利用AutoCAD绘制时需不断的复制、粘贴及人工命令输入等操作,使得成图效率一般甚至低下。因此,如何能高效、规范的制作宗海图值得探究。ArcGIS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这是目前宗海图制图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远景方向,但关于ArcGIS技术在宗海图编绘中的研究报道甚少。鉴于此,文章以山东烟台沿岸某建设项目为例,从宗海界址点绘制、宗海范围绘制、图廓整饰、图例可视化及相关表格绘制等方面,探讨并总结了ArcGIS环境下绘制宗海图的技巧与方法。和传统的AutoCAD宗海图制图技术相比,基于ArcGIS平台制作宗海图更准确、更快捷,以期为更多的制图用户掌握ArcGIS环境下宗海图绘制方法、技巧,进一步提升ArcGIS技术宗海图制作的业务化应用及技术研究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52.
针对合肥地区膨胀土进行劈裂注浆试验 ,分析了注浆及复合土体形成的过程 ;对注浆后形成的复合土体进行三轴固结排水剪试验 ,结果表明经注浆后土体的强度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 ,复合土体应力应变关系仍符合邓肯模型规律。 相似文献
53.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相似文献
54.
白沙口海岸带沉积物粒度成分的Q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因子分析在地质学各分支学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Klavan,Solohus和Klavan等曾用Q型因子分析对现代海湾和湖泊沉积物粒度成分进行研究,根据端元原素所代表的典型沉积环境及粒度成分分布特征的分析,区分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对古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这种方法与Folk等人提出的方法不同,它运用了粒度分析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只取几个特征粒级或粒度参数,因而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它们与沉积环境间的关系。本文运用Q型因子分析法,对白沙口海岸带及滨岸浅海区沉积物的粒度资料进行了 相似文献
55.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直分布出现明显的层化现象,11月份,在密度跃层下缘出现悬浮体跃层。本区悬浮体含量和成分,具有陆间海的过渡性特征。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是河流输入物和浮游生物。海浪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潮流加强了海浪的作用,并与海流一起,将掀起的物质搬运他处。海底地形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了海浪作用的临界深度。黄海中部冷水团影响了悬浮体的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 相似文献
56.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莱州湾最重要的经济蟹类,其资源丰度受栖息环境影响显著,为了解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栖息地分布的影响,根据2010~2020年夏季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适宜性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选取变量因子,通过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构建了4种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Pearson检验,对模型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GAM和BRT优化的HSI模型好于其他3种模型(未优化模型,GAM优化HSI模型,BRT优化HSI模型),以生物量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好于尾数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算术平均法构建的HSI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和相关系数高于几何平均法,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对三疣梭子蟹栖息地影响较大,夏季栖息地适宜性较高的海域(HSI>0.7)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海域,中部和西南部海域分布较少。研究结果为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58.
黄河以其巨大的沙量闻名于世,其多年(1951-1980年)平均输沙量为1.069×109t。近十余年来,由于加强了水土保持和各种引黄工程的兴建等原因,向海输沙量减少,但含沙量仍居世界之冠。长江年平均输沙量也达4.75×108t,居世界大河之第四位。这两条大河目前虽不直接注入南黄海,但是大量资料表明,更新世以来,它们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入南黄海,在低海面时期甚至奔流于南黄海陆架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不断输送巨量泥沙,造就了规模不同的堆积地貌,沉积了不同厚度的沉积物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黄海曾经是黄河和长江交汇沉积的盆地,黄河、长江在本区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南黄海沉积作用的发育史。 相似文献
59.
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和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国家级数值预报T213模式、EC模式下发产品对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主观性检验结果表明,T213模式不管是对稳定路径还是转折路径的热带气旋在生成、移动路径以及登陆点都与实况相差很大;而EC模式对不管是转折还是稳定路径的热带气旋,都能够对移动路径、登陆点以及转折点都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报;而在客观性检验的结果中也可看出T213模式和EC模式的预报能力的优劣性。因此,总体来说,在热带气旋的数值预报产品中,EC模式的预报能力明显比T213模式强,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另外在温度场的预报中,T213模式相对于MM5模式,其预报能力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日常预报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0.
黄河口海域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包括自然和人为在内的诸多因子的影响,本次研究以2011年调水调沙活动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为主,分析其短期内群落结构的变化。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均采用同样的站位取样,分别为1~18号站位,按照距离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分为4个梯级,为5、10、20和40km。研究结果显示: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分别渔获大型底栖生物73,72和85种,重要种的数量分别为13,1和16种;所有种类可以统计为4个门类,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其中,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占比重最大,而1982年其他学者对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显示,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占比重最大,这表明近30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变化;BOPA指数显示,前期各站位水质较高,中期和后期分别有2,3个站位受到中等程度污染;ABC曲线分析说明,调水调沙中、后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较大;群落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调水调沙中期有机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后期的较大影响因子为水深。环境因子并不是单一作用于生物群落,而是几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包括有机物、硫化物、重金属Hg和As等;不同环境因子造成群落结构变动的原因较多,其一可能是海水透明度的下降造成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阻。本次研究重点表明,人类多元活动从短期和长期看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影响均较大,调水调沙活动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作用明显,改变其水温、盐度、群落扰动等。因此,应当加强对该海域入海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加强对海洋生态平衡的保护。 相似文献